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0月出现多次强降雨,导致山西省小麦晚播,晚播直接问题就是播量的不确定,故在晋中市太谷县开设播量试验,供试品种是中麦175,设D1(150 kg·hm-2)、D2(225 kg·hm-2)、D3(300 kg·hm-2)、D4(375 kg·hm-2)、D5(450 kg·hm-2)5 个播量梯度,研究不同小麦播量下地下根系吸收层与土壤微生物活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如下:不同播量对产量的影响:随着播量的上升,产量呈倒“V”型。产量由高到低是:6337.85 kg hm-2>6214.85 kg hm-2>4476.50 kg hm-2>4482.15 kg hm-2>4960.40 kg hm-2,前两个较高产量处理分别是D2和D3,两者间差异性不显著。不同播量对根系的影响:播量D2和D3处理下根系发育最好;开花期之前小麦根系保持增长趋势,拔节期—孕穗期是小麦根系生长的高峰期,不同播量处理在拔节—开花期小麦根系逐渐增加,其中拔节期是小麦根系生长高峰期,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平均根直径、单株根尖数的增幅分别是214.52—235.41%、217.84—220.53%、205.75—219.57%、212.50—222.73%、205.68—217.87%。不同小麦播量下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1)D1、D2、D3、D4和D5播种—开花期的土壤容重增幅分别是 4.13%、1.65%、1.65%、3.31%和 3.31%;D1、D2、D3、D4 和D5播种—开花期的土壤孔隙度降幅分别是3.47%、1.39%、1.39%、2.78%和2.78%;(2)播量D2和D3处理0.25 mm以上团聚体比例最大,不同播量下拔节期团聚体占比最大的是0.25—1 mm,开花期占比最大是粒径是0.25 mm以上,拔节期0.25 mm以上团聚体在 D2 占 95.36%、D3 占 93.54%,开花期 D2 占 97.37%、D3 占 97.28%。不同播量对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播量D2和D3处理拔节期、开花期的土壤土壤微生物碳和氮含量和土壤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的,其中开花期土壤微生物碳和氮含量、蔗糖酶活性高于拔节期,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两时期则相反。不同播量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1)播量D2和D3处理小麦拔节期、开花期的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最高。小麦拔节期、开花期随着播量的递增期其土壤有机碳呈倒“V”型,土壤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呈“N”型,峰值是D2和D3处理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相同处理下,开花期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高于拔节期;(2)播量D2和D3处理小麦拔节期、开花期的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最高。小麦拔节期、开花期随着播量的递增期其土壤全氮、全钾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呈“V”型,全磷呈“N”型,谷值是D2和D3处理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相同处理下,开花期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低于拔节期。综上,小麦根系作用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空隙度,为微生物提供合适的环境,从而根系与微生物共同作用于土壤的养分,最终影响产量。225 kg·hm-2和300 kg·hm-2处理的根系和微生物最高,导致相应阶段土壤酶活性增强,速效养分增高,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最低,产量最高,即这两个播量是晋中地区晚播适宜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