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想象力”是由心理学中的“想象力”运用到历史学中而衍生出来的概念,其内涵和特点根植于“想象力”的基本内涵,但在此基础上也有自身的学科特质。本文综合学术界的观点,结合教育实践研究,将高中课堂中的“历史想象力”界定为:学生能够利用学过的历史知识,通过史实的迁移和情感的共鸣,建构出历史现象的相关画面,并结合相关史据给出合理解释的一种能力。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教育界更加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各种讨论和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历史想象力虽非课程标准规定的五种学科核心素养,但并不与之脱节,相反探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生历史想象力的培养问题在此期间反而更具实际价值。核心素养视域下历史想象力的培养不仅与历史学科的特点相契合,有利于落实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同时在历史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有效促进其关键能力的塑造,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说,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想象力的激发,当然丰富的历史想象力也离不开这些必备的学科素养,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高中生历史想象力的培养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为避免想象的随意性和空洞性,要坚持唯物史观的培养为前提,遵循想象基于史料实证的原则,在具体操作中应重视历史情境的创设,注重传递时空的观念。落实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探寻高中生历史想象力的培养方法才具有可行性。当然历史想象力培养方法的可行性不应“纸上谈兵”,必须要经过教学实践的不断检验才能不断完善不断优化,最终服务于一线教学。对此,本文从课堂氛围的烘托、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理念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更新与拓展、课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等角度进行粗略探讨,希望为寻找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生历史想象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提供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