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林语堂为促进中西方理解,尤其是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作出了卓越贡献。对中西方文化的熟悉,对中英两种语言的精通使他在翻译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遗憾的是,人们对他的翻译作品并没有给予充分研究,这与对严复与鲁迅等的翻译作品的研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然而对林语堂翻译作品的研究是具有极大价值的,这一事实毋庸置疑。 《浮生六记》是清朝文人沈复的自传式作品,主要讲的是日常琐事、夫妇间的喜与忧、父子、兄弟间的矛盾与冲突,其朴素、自然的写作风格让人着迷。《浮生六记》目前有两个译本,一个是林语堂的译本,另一个是英国人谢利·布莱克的译本。本文以林语堂先生翻译的浮生六记作为个案研究,一方面是希望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林语堂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试图纠正长久以来人们对译者地位的错误看法。 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原文作者具有权威地位,而译者只是处于从属地位。他需要忠实于原文,一仆伺二主。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当代翻译理论如阐释学派、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认为,无论译者怎样试图隐藏自己,使自己不被别人看到,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的性格和品位都会不可避免地对其翻译产生影响。换言之,译者的确在翻译活动中享有主体性。主体性是个哲学概念,指的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应该注意到,译者在翻译中享有极大自由的同时,他的行为必须受到某些限制。优秀的译者必须在行使自己的主体性和自我约束之间找到平衡。 通过林语堂与沈复的共同特点、他的翻译目的、他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浮生六记》中林语堂发挥了他的主体性。 此论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为引言。第二章介绍并评价了原作《浮生六记》及译者林语堂,还就林译《浮生六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回顾。第三章分析了传统翻译理论与当代翻译理论对译者地位的不同看法,指出了翻译的主体并给译者的主体性下了定义。第四章以林译《浮生六记》为个案研究,详细说明了译者的主体性在选择原文、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上的体现。第五章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