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城市相比较,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但农村金融却表现出正规金融缺位而非正规金融活跃但发展受限的状况,特别是欠发达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的局面得不到改变。为加快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局面,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银监会于2006年底启动的“村镇银行”试点最为引人注目。2007年3月,作为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仪陇县金城镇开业。开业一年来,惠民村镇银行的业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作为开业时间最长的一家村镇银行,其在当地的竞争力情况究竟如何?本文选用了当地最大的农村金融机构——仪陇县农村信用联社作为比较样本,与惠民村镇银行进行竞争力比较。比较从股本金、资产和人员规模、运营方式、信贷管理、利率管理、盈利能力等方面进行。根据比较,惠民村镇银行受到大股东高度控制,经营自主性较低;资金、人员和机构规模较小,不利于业务开展;管理和运营沿用南充市商业银行的模式,是否适合农村地区的现状存疑;信贷和利率管理相比而言,缺乏创新,缺乏本土信贷队伍,信息不对称状况较为严重,信贷质量值得关注;可持续经营能力堪忧,缺乏规模效应,达到盈亏平衡点难度较大。因此,惠民村镇银行在现在和未来的一个时期内,难以与仪陇县农村信用社开展竞争,一是弱小的实力和新创的品牌使其在农村地区并不是很受到信任;二是缺乏创新性的技术,与农信社的竞争趋于同质化;三是缺乏可持续经营的能力。惠民村镇银行的竞争力缺乏,与政策制定的矛盾有关。为了避免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银监会强制要求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以备在出现风险时由商业银行对其负责;而为了鼓励商业银行发起村镇银行,又规定了相当低的资本投入要求。这是造成村镇银行经营缺乏自主性、规模又过小的关键所在。村镇银行若要提高竞争力,必须坚持小额贷款模式,坚持走本土化的道路,小额贷款模式可以很好的分担风险,而本土化的信贷队伍可以将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降低;解决好农村地区的信贷担保问题,必须创新担保模式,提高资金安全性;实现专业化管理和低成本运作的统一,应该有良好的团队领导,既有基层工作的意愿又能带好队伍,开展本土培训。农村金融破局,光靠村镇银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合现有资源。一是按照功能扩大化方向改革农业发展银行,使其从单纯的粮棉油收购贷款支持扩大到整个农业的范围;二是加快农业银行的改革步伐,保证其对“三农”的支持和投入;三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强化其金融支农龙头作用;四是加快步伐,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制度;五是引导和开放农村非正规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