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在理性人假设条件下建立起期望效用函数理论以来,现代金融学一直围绕着有效市场假设EMH(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展开,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具有统一分析框架的现代科学。有效市场理论依赖于三个逻辑严密的假设:第一,投资者是理性的,他们会根据资产预期现金流的折现价值对现在的价格进合理的评估,投资者的这种理性预期行为会导致市场最终达到均衡,即市场是有效的;第二,即使某些投资者不是理性的,但由于他们的交易是随机进行的,所以他们的非理性行为会相互抵消,而不至于影响资产的价格,使它一直保持在基本价值附近;第三,即使投资者的非理性交易行为并非随机产生而是具有相关性,他们在市场中将遇到理性的套利者,后者将消除前者对价格的影响,因此,只要市场中存在相似的替代证券,套利者的套利行为将会使证券的价格仍然保持在基本价值附近。在这三个逻辑严密的假设条件下,证券市场将是完美的,它总会迅速充分反映市场中的所有信息,任何投资者都不可能战胜市场获得长期超额收益。自1965年有效市场假设EMH诞生以来,无论是在假设成立的理论依据方面还是在对金融市场的实证分析和经验检验的结果方面,有效市场假设EMH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因此成为了现代金融主流理论的基石。但是,随着金融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的不断验证,他们对有效市场假设EMH开始重新思考,于是他们逐渐发现证券市场并非像之前假设的那样完全由理性投资者所主宰,而是充斥着大量的非理性投资者或噪音投资者,他们的非理性行为也会影响股票的价格,而这部分影响正是传统有效市场假设EMH没有考虑或忽略考虑的部分。有效市场假设EMH不仅在理论上收到学术界的冲击,而且在市场中的种种金融现象也使得有效市场假设EMH的权威地位开始动摇。金融异象(Anomalies)是相对于传统金融理论而言的,该理论认为证券市场总是能够迅速充分反映市场中的所有信息,任何投资者都不可能战胜市场获得长期超额收益。但是,大量的观察研究和实证结果表明证券市场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收益异常现象。这些利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很好解释的事实或现象,就被成为金融“异象”或“未解之谜”。从20世纪70年代起,特别是进入90年代,金融学者们通过对金融市场的研究,不断发现了市场中存在着的大量金融异象,例如:股权溢价之谜、反转效应、动量效应、规模效应、日历效应、期权微笑、指数效应、处置效应、天气效应等等。这些金现象已经在成熟发达的证券市场中不同程度的得到了验证,因此成为了最经典的金融异象。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刚刚起步,证券市场刚刚建立,各种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投资者的投资者行为也不够理性。在这样的新兴市场中,是否也存在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这种非理性行为是否也会对资产价格有显著的影响。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从现在证券市场中可以观察到的一种现象(名称光环崇拜)入手,来探讨我国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不可避免地我们仍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投资者,尤其是初入市的中小投资者,他们通常会依靠对股票名称的字面理解来意测该公司股票所属的行业背景及“板块”、“概念”,并借用上市公司的名称对公司的价值作出初步的判断,从而对这些股票具有特殊的偏好。例如,普通投资者(尤其是刚入市的中小投资者)会普遍认为名称中带有“中”、“国”字样的股票,应该会拥有资金、市场、信誉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其未来应该具有良好的投资潜力,能够带来较高的投资收益率。这种对“中国”名称的美妙光环崇拜的现象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初入市的中小投资者身上是经常看到。从理性角度来讲,在一个有效、无摩擦的市场中,公司名称只是一个不相关的定价因素,公司价值应该是由公司经营活动预期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价值所决定的,而公司的名称对股票价格没有任何定价作用。投资者对“中国”名称股票的盲目追捧行为更可能获得的是一种相信高回报的心理安慰,是一种无助于投资增值的非理性行为。针对证券市场中存在的这种现象,本文将从实证方面来观察“中国”名称股票在首次上市后1-12月内名称对股价的影响。因此,本文从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收集了2006.6-2008.8之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上市的44支股票作为研究的样本股,并按照名称中是否含有“中”、“国”这两个字,将样本股分为两组:“中国”名称组(19支)和“非中国”名称组(25支)。本文样本股包括那些在上市后的存续期超过1年,及现在状态为ST、*ST、退市、暂停上市的股票。本文剔除了那些财务数据不完整,市盈率超过200倍或者为负的股票。价格全部采用月末的收盘价,并且经过复权处理以剔除公司分红对股价的影响。在判断上市后月度时间点时,如果样本股是在一个月的15号以前上市,那么本文认为上市的当月就为第一个月;如果样本股是在一个月的15号以后上市,那么本文采取近似处理的方法,将其视为在下个月初上市,即下个月为上市后的第一个月。在模型构造方面,因为市盈率是股票的相对价格,因此被解释变量选用静态市盈率作为衡量股票首次公开上市价格的指标。根据股利贴现模型和已有文献对市盈率影响因素的分解,本文采用无风险利率、收益增长率、股票总股本的对数和国有哑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对于无风险利率的确定,本文采用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同时进行加权平均按月进行折合;收益增长率,参考相关文献使用的是前一年年末的净利润增长率;股票规模采用总股本作为衡量指标,并将其进行对数处理。使用Eviews5.0统计软件对市盈率月度数据截面模型进行回归后,发现:1.投资者对“中国”名称股票确实存在特殊偏好,甚至是盲目崇拜,主要表现为在上市首日及随后的5个月时间里,“中国”名称股票的月均市盈率较“非中国”名称股票的月均市盈率持续高出20倍左右。这主要是因为相对于“非中国”名称的上市股票,投资者对这类股票的前景抱有更加乐观的态度,更愿意花高的价格来追捧这样的股票,即股票名称中含有“中”“国”字样在新股上市后的5个月内对该股的价格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2.尽管投资者对“中国”名称股票具有特殊偏好,但是这种偏好却不能长时间持续,只能在新股上市后的5个月时间里对股价有正向促进效应,在随后的时间里,“中国”名称对股票价格的正向促进效应在在显著性水平上逐渐下降,在程度上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股的基本面信息逐渐公开化、透明化,投资者凭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市场经验也变得越来越理性,对“中国”名称的盲目乐观和自信情绪也逐渐消失,导致上市初期偏高的股票价格也逐渐向基础价值回归。由此可见,对于经济处于转轨时期的我国来说,尽管市场经济刚刚建立,金融市场刚刚起步,但是金融市场中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却依然受到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的显著影响,而且这些非理性定价因素的影响时间也相对较长。这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是一种新的股票价格异象——名称效应。该效应也对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设EMH构成了挑战,证明投资者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理性的,他们存在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观念只能做到有限理性,而且他们的非理性行为也并非随机发生,而是受到同样观念的影响具有非常高的相关性,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可供交易的金融产品的较少,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单一,不存在相应的套利行为使得这种“中国”名称崇拜的非理性行为相互抵消,因此,我国的证券市场只能是弱式有效甚至是无效的市场。本文的研究突破了现存大多数研究文献对经典金融异象在我国股票市场中进行实证检验的研究,也不是从股票名称发音的流畅程度来研究股票名称对股价的影响,也不限于从股票更名事件的市场反映来对观察对股价的影响,本文仅是单纯从股票名称的传闻达意功能来观察对股价的影响。这将为我国行为金融学的建设、上市公司名称的选取和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尽管本文证实了市场上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名称的光环存在盲目的追捧行为,而且这种盲目的追捧行为会导致股价偏高,本文的研究尚缺乏对“中国”名称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的研究分析,即投资者高价购买这样的股票是否真的会带来预期的异常收益。因此,日后非常有必要通过收集样本股在首次上市的当日以及随后12个月的收益数据,计算并比较每个组合的异常收益率,从收益的角度对这种效应进行分析,将使“中国”股票名称光环下的股票价格异象更加具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