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晚期胰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剂量学和靶区勾画研究

来源 :海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e19878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局部晚期胰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剂量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
  研究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BodyRadiationTherapy, SBRT)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LAPC)患者的剂量与预后。
  材料与方法:本部分通过回顾分析 2012-2017 年间在我科接受 SBRT 的 357 例LAPC患者病例资料,其中278例患者接受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 Effective Dose,α/β=10, BED10)为60-70Gy,另外79例患者接受BED10>70Gy。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与预后相关的因素,再选择相关匹配因素,进行1:1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ScoreMatching, PSM),并对匹配后两组患者再次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
  研究结果:未进行PSM的两组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期(OverallSurvival, OS)分别为14.1个月vs.16.7个月(P=0.001);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分别为9.1个月vs.11.7个月(P<0.001);中位局部控制时间(LocalControl, LC)分别为10.3个月vs.14.2个月(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CA19-9应答水平是OS、PFS、LC的独立预测因素,BED10>70Gy可以提高患者OS、PFS、LC。以预后营养指数、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况评分(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ECOG)以及CA19-9应答为匹配因素,进行PSM。两组均有78名患者,PSM后的两组患者中位OS分别为13.9个月vs.16.7个月(P<0.001);中位PFS分别为9.1个月vs.11.7个月(P<0.001);中位LC分别为10.5个月vs.14.1个月(P<0.001);进行PSM后同样显示BED10>70Gy可提高患者OS、PFS、LC。
  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LAPC患者在SBRT治疗中,BED10>70Gy可以明显提高总体生存期,改善患者的预后。
  第二部分:局部晚期胰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的复发模式与靶区勾画关系的初探
  研究目的:探讨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为初始治疗方式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的局部复发模式,并初步制定靶区勾画的方法。
  材料与方法:本文回顾分析2012-2017年间在我科接受SBRT治疗后出现肿瘤局部复发的427例LAPC患者,其中295例患者的肿瘤位于胰头,另外132例患者的肿瘤位于胰体尾,首先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与预后相关的因素,再将这两组患者的复发灶按照与周围毗邻的解剖结构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并测量复发灶与相邻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将427例LAPC患者按照野内复发、野外复发、边缘复发模式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所有患者中,59%(250/427)的患者复发位于腹腔干(Celiac Axis, CA)或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附近,有24%(101/427)的患者在CA和SMA附近均出现复发,有7%(33/427)的患者出现肝门部复发,有10%(43/427)的患者复发靠近脾动脉(Splenic Artery, SA)。除了这些复发模式外,所有患者中还有12.9%(55/427)出现胰腺后方的复发灶。复发灶上界距离CA的平均距离和标准差分别是9.0mm(2.1mm);下界距离SMA的平均距离和标准差分别是8.3mm(2.8mm);胰腺后方的复发灶距离原病灶的平均距离和标准差分别是11.2mm (3.1mm)。80%和95%复发灶距离CA的距离分别是10.9mm和12.4mm;80%和95%复发灶距离SMA的距离分别是11.2mm和12.9mm,80%和95%胰腺后方的复发灶距离原病灶的距离分别是14.0mm和16.9mm;单纯野内复发和单纯野外复发的两组患者中位OS和中位PFS分别为(14.1个月vs.10.8个月,P<0.001;8.3个月vs.6.3个月, 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复发模式、CA19-9应答水平、BED10是OS、PFS的独立预测因素,CA19-9有应答、BED10≥60Gy可以提高患者的OS和PFS。
  研究结论:(1)靠近CA、SMA和胰腺后方的区域是局部复发的高危区域,因此在上述区域进行GTV的外扩时可根据高危区域的轮廓进行不均匀外扩,但同时为避免靶区周围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超过剂量限制,建议PTV的上界和下界分别在CA上方10-12mm,在SMA下方10-12mm,而后界应距离原发肿瘤约15-16mm,这样的外扩距离可以覆盖至少80%的复发区域;(2)单纯野内复发患者的预后优于单纯野外复发的患者;(3)建议针对PTV可以给予BED10≥60Gy的照射剂量。
其他文献
目的:以全反式维甲酸(RA)为对照,研究维胺酯(VA)及其体内代谢物M、M2的抗细胞增殖能力,并比较四种化合物对维甲酸类受体转录的激活能力,以探讨它们在作用模式上与RA的异同性,为探讨VA的作用机理以及开发新的维甲酸类药物奠定基础。方法:体外培养人宫颈癌上皮细胞HeLa细胞,采用X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RA、VA、M、M对其增殖的影响。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分别将RARα、RARβ、RARγ、RXRα受体
学位
目的:通过研究慢性乙型肝炎后早期肝硬化患者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H MRS)图像特点,旨在探讨HMRS成像技术诊断慢乙肝后早期肝硬化的可行性。从而为早期肝硬化的定性诊断提供新的方法。方法:对15例正常组及15例慢乙肝后肝硬化组病例组行H磁共振波谱成像。分别采集各化合物峰,通过GE公司波谱分析软件(functoor)校正,测量各波峰峰值
目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是帕金森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病理产物,研究其对帕金森病的发生机制,所影响的具体部位及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选取40只10周龄,运动功能正常的雄性SD大鼠(体重230-250克),随机分为三组,阴性对照组(sham组),a-syn组各12只,阳性对照(6-ohda)组16只(考虑造模成功率因素)。分组后进行造模实验,造模方式主要是药物脑立体定位注射于
学位
目的研究Tc-Octreotide受体显像与SPECT/CT融合技术诊断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良恶性肺部肿块病人,其中肺癌组36例,良性肿块组7例,分别静脉注射Tc-Octreotide 740~1110MBq,15 min、1h、3h后行前后位平面显像,2~3h后再行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显像结束后将定性分析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分别进行融和显像与平面显像及单纯CT影像检查
学位
目的:探讨MRI引导下经中后方入路与经侧后方入路穿刺腰椎间盘的优势和不足。方法:应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0.23T开放式常导磁共振扫描仪,在ipath200主动式光学追踪系统实时导引下,对需要介入治疗的73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计116个椎间盘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穿刺。其中67个腰椎间盘(42例患者)经中后方入路穿刺,45个腰椎间盘(31例患者)经侧后方入路穿刺。根据穿刺成功所需穿刺次数、
鼻咽癌(Nas opharyngeal Carcinoma,NPC),又被称为“广东瘤”,是我国南方的常见肿瘤之一,恶性程度高,转移率高,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的凋亡和增殖失去平衡,凋亡明显受阻,可能与p53、c-myc、bcl-2等凋亡调控基因障碍有关,而且细胞凋亡率高低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凋亡率高者预后相对较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已成为现代肿瘤治疗
学位
第一部分  大鼠角膜缘微环境细胞在体外诱导大鼠口腔黏膜上皮干细胞转分化  目的:培养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因其可以用作眼表重建植片,而广泛应用于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Limbal stem cell deficiency, LSCD)的治疗。作为角膜缘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角膜缘微环境细胞(Limbal niche cells, LNCs)在成体干细胞分化的方向上起着关键作用。在本研究中,本课题组研究了
载Tomato Lectin微泡对肿瘤血管超声分子成像研究  研究背景及目的: 形态与血流动力学上,新生肿瘤血管的主要表现为发育不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血管腔迂曲不规则,管腔内血流缓慢不均一。组织学监测上,广泛运用标记荧光基团的番茄属植物血凝素(Tomato Lectin)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因此,载有Tomato Lectin分子的微泡(Lectin-MB)或与血管的内皮细胞相结合,同时,肿瘤血管内
目的  对比和分析两种新辅助治疗方案对Ⅱ/Ⅲ期中低位直肠癌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2017年06月至2018年06月收入我院的90例Ⅱ/Ⅲ期中低位直肠癌病例按抽签形式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45人。实验组术前短程放疗序贯化疗,对照组术前长程放疗同步化疗,两组新辅助治疗完成后重新评估、分期,满足条件者行根治性手术。搜集、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新辅助治疗降期效果、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对手术影响以及术后
目的: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MucousCystic neoplasms,MCN)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细胞,是胰腺囊性肿瘤常见类型之一,在胰腺肿瘤中比较少见。胰腺黏液性囊腺瘤有潜在恶性,癌变率高,长期随访证实,MCN可恶变为癌,即胰腺黏液性囊腺癌(Mucous Cystadenocarcinoma,MCC)。胰腺黏液性囊腺癌临床罕见,恶变机制不明,有学者认为胰腺黏液性囊腺癌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