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导引不同入路O联合旋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照研究

来源 :泰山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jiangdq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MRI引导下经中后方入路与经侧后方入路穿刺腰椎间盘的优势和不足。 方法:应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0.23T开放式常导磁共振扫描仪,在ipath200主动式光学追踪系统实时导引下,对需要介入治疗的73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计116个椎间盘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穿刺。其中67个腰椎间盘(42例患者)经中后方入路穿刺,45个腰椎间盘(31例患者)经侧后方入路穿刺。根据穿刺成功所需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及并发症出现的例数,对两种穿刺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所有腰椎间盘均穿刺成功,L3-4、L4-5经中后方入路穿刺成功所需次数、时间与经侧后方入路穿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穿刺L5-S1椎间盘次数(1.43±0.68vs2.14±0.77)和时间(9.02±2.50vs14.61±3.93)差异较明显,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经中后方入路穿刺短期并发症略多(9.5%vs 6.5%),但均在1天内消失,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RI引导下经中后方入路穿刺腰椎间盘较与侧后方入路同样安全、可行。对于L5/S1椎间盘,经中后方入路穿刺较侧后方入路可明显减少穿刺次数,缩短穿刺时间。 腰椎间盘突出,穿刺,中后方入路;侧后方入路目的研究MRI导引下经中后方入路与侧后方入路应用医用氧气 - 臭氧混合气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疗效差异。 结果:42个病人经中后方入路穿刺、31个病人经侧后方入路穿刺行臭氧消融治疗。术后三天,中后方入路治疗组较侧后方入路治疗组腰痛、神经根痛、运动缺失改善率高,有统计学意义;感觉缺失改善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后方入路治疗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侧后方入路治疗组高,但症状均在一天内迅速缓解或消失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远期疗效评价,中后入路治疗组和侧后方入路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88.1%和67.7%,可差率分别11.9%和3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 0.03<0.05);两组病例均未出现中远期并发症。 目的:评价MRI导引下经中后方入路穿刺单纯采用臭氧与臭氧联合椎间盘旋切两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疗效差异。 方法:在Philips公司生产配有光学导航系统的0.23T开放式常导磁共振介入系统的实时导引下,通过中后方入路分别对11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行单纯臭氧或臭氧联合椎间盘旋切治疗。单纯臭氧治疗组(A组)分别在髓核内及椎旁间隙注射15~20ml浓度为35~45μg/ml 医用氧气-臭氧混合气体,在神经根旁注射4ml混悬镇痛液;臭氧联合椎间盘旋切组(B组)首先对椎间盘组织旋切,然后行臭氧治疗,臭氧及混悬镇痛液注射方法同A组。两组病例均住院治疗三天,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并根据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早期的疗效评价。所有病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5.7±4.2个月),根据改良MacNab功能评价标准评价中远期疗效。 结果:共有42例患者行单纯臭氧治疗(A组),另外68例患者行臭氧联合椎间盘旋切治疗(B组)。短期疗效评价,B组较A组腰痛、神经根痛、运动确失、感觉确失改善率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高,但均在两天内迅速缓解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远期疗效A组和B有效率分别为88.1%和94.1%,可差率分别11.9%和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47<0.05);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远期并发症。 结论:MRI引导下经中后方入路臭氧联合椎间盘旋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安全、可行,短期患者症状即可获得明显改善:臭氧联合椎间盘旋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虽然早期轻微并发症较多,但远期并发症少,中远期疗效优于单纯臭氧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询MMP-9与TGF-β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健康实验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实验组大鼠2﹪STZ55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发糖尿病性白内障。实验开始后每周裂隙灯观察大鼠晶状体变化。于2周术,4周末,8周末分别处死大鼠,取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肾脏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小球中的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TGFβ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意义及作用,为临床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侧肾蒂夹闭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成:①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n=6,仅分离双侧肾蒂,取正常组织做对照。②缺血组(再灌注0小时组):n=6,双侧肾蒂阻断45min,
目的:研究β-AR基因C491T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人群血压、血脂、BMI的关系,旨在从分子水平探讨该人群高血压病、血脂异常、肥胖的易感机制。方法:采用以流行病学调查为基础的病例一对照研究方法,以30-60岁哈萨克族人为研究对象,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一(507例)分为高血压组(289例)、正常血压组(218例),并根据WHO1997年血脂防治建议的血脂异常诊断
目的:探讨应用Tc-Annexin V进行体内肿瘤细胞凋亡检测作为评价肿瘤对化疗反应的一种新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应用毕赤酵母系统表达含有金属螯合位点的重组Annexin V并用Tc标记。用LA795细胞接种615近交系小鼠建立荷肺癌小鼠模型。荷瘤小鼠在环磷酰胺腹腔内给药化疗后不同时间点分别经尾静脉注射Tc-Annexin V,6小时后进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体内生物分布测定,
ROP已经达到儿章总致盲原因的6~18%,防治ROP以改善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充分了解其发病过程中缺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机制对ROP等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也是视网膜静脉栓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众多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共有病理变化之一。本课题在建立氧诱导视网膜病模型(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
学位
目的:本研究拟用鼻咽癌患者放疗前的Tc-HL91显像结果与其放疗疗效进行比较,探讨Tc-HL91乏氧显像在预测鼻咽癌放疗敏感性方面的价值。方法:临床确诊为鼻咽癌患者30例,治疗前经肘静脉注射Tc-HL911110 MBql小时和4小时后,分别进行头颈部断层显像,用感兴趣区(ROI)技术获取鼻咽癌患者鼻咽部的最高计数区的平均计数(T),以及头皮放射性计数平均值(B),求出1小时和4小时的各T/B比值
学位
目的:以全反式维甲酸(RA)为对照,研究维胺酯(VA)及其体内代谢物M、M2的抗细胞增殖能力,并比较四种化合物对维甲酸类受体转录的激活能力,以探讨它们在作用模式上与RA的异同性,为探讨VA的作用机理以及开发新的维甲酸类药物奠定基础。方法:体外培养人宫颈癌上皮细胞HeLa细胞,采用X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RA、VA、M、M对其增殖的影响。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分别将RARα、RARβ、RARγ、RXRα受体
学位
目的:通过研究慢性乙型肝炎后早期肝硬化患者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H MRS)图像特点,旨在探讨HMRS成像技术诊断慢乙肝后早期肝硬化的可行性。从而为早期肝硬化的定性诊断提供新的方法。方法:对15例正常组及15例慢乙肝后肝硬化组病例组行H磁共振波谱成像。分别采集各化合物峰,通过GE公司波谱分析软件(functoor)校正,测量各波峰峰值
目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是帕金森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病理产物,研究其对帕金森病的发生机制,所影响的具体部位及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选取40只10周龄,运动功能正常的雄性SD大鼠(体重230-250克),随机分为三组,阴性对照组(sham组),a-syn组各12只,阳性对照(6-ohda)组16只(考虑造模成功率因素)。分组后进行造模实验,造模方式主要是药物脑立体定位注射于
学位
目的研究Tc-Octreotide受体显像与SPECT/CT融合技术诊断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良恶性肺部肿块病人,其中肺癌组36例,良性肿块组7例,分别静脉注射Tc-Octreotide 740~1110MBq,15 min、1h、3h后行前后位平面显像,2~3h后再行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显像结束后将定性分析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分别进行融和显像与平面显像及单纯CT影像检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