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考察我国癌症患者从初次诊断直到完成所有医学治疗这一时间段其癌因性疲乏的不同发展变化轨迹;探讨人口学变量、医学变量和自我同情对癌因性疲乏不同发展变化轨迹的预测作用;揭示患者的不同癌因性疲乏发展变化轨迹对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预测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在陕西省肿瘤医院针对初发初治的150例癌症患者,选取3个时间点对患者的癌因性疲乏进行纵向追踪,分别为:癌症初次诊断后一周内(T1)、医学治疗开始后一周内(T2)、全部治疗结束后一周内(T3)。采用自陈氏问卷作为调查工具,包括人口学变量与医学变量、个人疲乏强度目录(Checklist Individual Strength,CIS)、自我同情量表(The Self Compassion Scale,SCS)和生活质量问卷(EORTC-QLQ-C30)。采用潜在类别增长分析(latent class growth analysis,LCGA)考察患者癌因性疲乏从T1到T3的不同发展变化轨迹,并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独立性检验,考察人口学变量、医学变量和自我同情对癌因性疲乏发展变化轨迹的预测作用以及癌因性疲乏发展变化轨迹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LCGA分析结果显示癌症患者存在五种不同的癌因性疲乏发展变化轨迹,即“高水平-下降组”(n=15)、“中等水平-稳定组”(n=99)、“中等水平-下降组”(n=18)、“低水平-上升组”(n=12)和“低水平-稳定组”(n=6)。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人口学变量和医学变量不能预测癌因性疲乏发展变化轨迹。而自我同情是良好的预测癌因性疲乏发展变化轨迹的预测因子。自我同情总分(F(4,134)=9.24,p<0.001)、积极自我同情(F(4,139)=4.01,p<0.01)和消极自我同情(F(4,138)=2.51,p<0.05)均能显著预测癌因性疲乏的发展变化轨迹(p<0.05)。同时发现,除便秘和经济两个维度外,癌因性疲乏的发展变化轨迹能够显著预测癌症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p<0.05)。研究结论:(1)癌症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存在不同的发展变化轨迹,并且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的癌因性疲乏从诊断到治疗结束过程中有所改善,且多数患者存在中等以上的癌因性疲乏。(2)自我同情对癌因性疲乏的发展变化轨迹具有预测价值。(3)癌因性疲乏的不同发展变化轨迹对提高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有长期的预测和指导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应格外关注高癌因性疲乏且发展变化轨迹呈恶化趋势的患者群体。同时,医护人员应对自我同情水平低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针对不同癌因性疲乏发展变化轨迹的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干预方案,并最终预测性的提高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