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观作为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的基础性观点之一。在马克思哲学理论形成的过程当中,自然观这一基本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学说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始终贯穿于马克思的很多著作当中。在大学时期马克思通过对自然哲学的研究,对自然概念作了创造性的探讨,这一时期他的思想已经体现出了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的能动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所阐述的自然观的理论已经具备了辩证的自然观的雏形,这是马克思新的唯物主义形成的前提。这一时期马克思看到了旧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存在的缺陷,肯定了“自在自然”的存在,通过人的感性的活动,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从而肯定了实践活动对改造自然的巨大作用,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概念,揭示了人类史和自然史是并存的。这些思想是马克思自然观的重要转折点,为后来马克思的自然观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标志着马克思自然观的伟大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问题日益紧张,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因而马克思的自然观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自然观的研究成果丰硕,反映了对自然观的深刻认识和反思。然而却有理解和认识的不同,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手稿》作为一部马克思自然观转折时期的重要著作,强调自然界的优先存在和客观实在性,突出了人的实践活动的主体超越性,提倡人可以对自身进行创造以及通过劳动为手段达到自然与人的相互统一。当今社会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其解决办法是要实现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界的全面复活”。一方面《手稿》是发掘马克思自然观最真实、最本质原理的重要的文本;另一方面也对重新认识自然、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解决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都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