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网城市防灾避难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研究——以苏州为例

来源 :苏州科技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uan616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地作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各类灾害日渐频繁的今天,其发挥出来的防灾避难作用更不容小觑。人口集中、物产丰富的太湖流域水网城市饱受洪水、台风、持续高温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因人为原因造成的火灾、污染等也屡见不鲜,其灾害种类的多样性和损失的严重性极其突出。结合水网城市自身特点,构建安全稳固、针对性强的防灾避难绿地系统,以提高城市整体防灾救灾能力,已成为政府和民众共同关心的课题。  本文以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的回顾总结为基础,首先分析水网城市防灾避难系统规划建设的特殊性,主要包括在灾害类型上复杂多样且有别于其他城市,以及在水因子影响下,城市防灾避难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具备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其次,从空间结构、功能结构及等级结构三方面探讨水网城市防灾避难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策略。空间上依据绿地形态,形成“环、廊、楔、园”相连结的模式;功能上结合水网城市常见灾害类型,重点研究多灾种防御的绿地防灾体系构建,以抵御洪涝、风灾、持续高温、火灾及环境污染等灾害;等级上划分为社区级、分区级与城市级三层次,重点研究多层次递进的绿地避灾体系构建,以避灾绿地单元、分区避灾绿地和中心避灾绿地为主要组成部分。并充分利用水网城市优势,提出规划建设水陆统筹的避灾救援通道,以实现城市防灾避难绿地间的沟通联系,强调系统的综合性及完整性。最后,基于对水网城市防灾避难绿地系统的研究,结合苏州中心城区实际情况,分析苏州城市绿地防灾避难现状及能力,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设方案。  本论文研究具有以下创新点:第一,聚焦水网城市,寻求防灾避难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与水网城市形态、环境之间的联系,针对有利或不利条件,分别给出利用或解决方法;第二,注重综合防灾避难,构建防灾与避灾结合、多层次、多结构、多灾种共同抵御的绿地系统。
其他文献
住宅作为城市中最量大面广的建筑类型,其建筑色彩在城市发展建设、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区域色彩景观的识别感和认同感的强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良好的色彩设计对于城市形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政府机关的职能更加多元,业务量更加繁重;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要求地方政府逐渐由政治机构、权力机构向面向大众、面向市民的服务机构转变,提高办公效率的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环境舒适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满足建筑室内舒适度的同时建筑能耗也在不断增加,已经大大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致使节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问
建筑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本文首先明确分析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适用性。然后从钟训正先生诸多建筑设计中选择典型自然环境中的三件作品,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它们分
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地位、编制及发展趋势等问题正处于探索之中,而由发展计划部门(简称发改委)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有着
近年来“城中村”在我国大中城市中普遍存在。其形成原因复杂,更新改造的过程艰难,给城市建设和管理带来越来越多难以排解的障碍,迫切需要改造。从90年代末许多城市政府将“城中
针对现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城市规划中“重经济、轻社会”、“重物质空间、轻社会空间”的主流倾向,论文认为,社会属性是城市规划的本体构成,由于社会效应显现的滞后性而
学位
居住形态是体现地域文化最直观的代言人。居住形态的演变,既是社会变革的缩影,又是城市空间演化的动因,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自然因素及人文因素的影响。研究地方性
历史文化名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遗产类型有较大的差异。保护与更新是历史文化名村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当前,历史文化名村在保护与更新过程中面临各种困境与难题,一方
小城镇地域设施作为乡村家庭生产、生活及其他日常利用的社会公共设施,是农村生活的物质基础,它的空间布置是影响聚落群的人口在地域内转移的核心动力要素,进而也是影响乡村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