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是常见的血管性病变,单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omputedtomographicpulmonaryangiography,CTPA)对中心型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由于扫描时间长,有呼吸及心血管搏动伪影,加上部分容积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使其显示小血管不够准确,在对周围型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上价值不高,尤其是亚段水平肺栓塞。临床上孤立的发生在亚段肺动脉内的栓子并不少见,约占肺栓塞的6%-30%,对于那些有心肺疾病的患者而言,周围型肺栓塞是发生大的、致命性的肺栓塞的前兆,其早期、正确的诊断对患者的预后特别重要,因而研究周围型肺栓塞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非常有意义。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不断提高与发展,多层螺旋CT特别是16层螺旋CT由于其具有亚秒级的扫描速度、超大的扫描范围、更高的空间分辨率等优势,使其对发生在亚段肺动脉内栓塞的栓子的检查具有更大的优势,各种重建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加全面、细致的观察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在进行CTPA检查的同时对盆腔及下肢静脉进行检查可以更加全面的评估血栓栓塞性疾病。本研究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6层螺旋CT正常肺动脉管径的测量
目的:利用16层螺旋CT测量正常成人肺动脉干及其主要分支的直径。
方法:随机选择没有心肺疾患及引起肺动脉压力及血流变化疾病的CT冠脉造影检查者,按年龄分为3组(1组<40岁组,2组40-60岁组,3组>60岁组),每组40人(男、女各20人),总共120人。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扫描范围自气管隆突下至心脏膈面,一次屏气状态下从头侧向足侧扫描。准直器宽度0.75mm,重建层厚1.0mm,球管旋转一周时间为0.5s。以3.5ml/s速率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100-120ml,然后进行扫描。采用平静呼吸状态下深吸气末时扫描图像进行测量。测量平面为:①肺动脉干(pulmonarytrunk,PT):在肺动脉干最大层面,取升主动脉与肺动脉干相切点到肺动脉干另一缘的最短距离。②右肺动脉(rightpulmonaryartery,RPA):在右肺动脉最大层面,取升主动脉与右肺动脉相切点到右肺动脉另一缘的最短距离。③左肺动脉(leftpulmonaryartery,LPA):在左肺动脉最大层面,取左上肺静脉与左肺动脉相切点到左肺动脉另一缘的最短距离。④右上叶肺动脉(rightupperlobepulmonaryartery,RULPA):在右上支气管开口层面呈椭圆形,取其短径。⑤左上叶肺动脉(leftupperlobepulmonaryartery,LULPA):在左上叶肺动脉最大层面,取左上肺静脉与左上叶肺动脉相切点到左上叶肺动脉另一缘的最短距离。⑥右中叶肺动脉(rightmiddlelobepulmonaryartery,RMLPA):右中叶肺动脉在右中叶支气管开口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取其短径。⑦左舌叶肺动脉(leftlingulapulmonaryartery,LLPA):左舌叶动脉在左上叶支气管开口平面呈椭圆形,取其短径。⑧右下叶肺动脉(rightlowerlobepulmonaryartery,RLLPA):在右下叶背段肺动脉分出处测量其最小直径。⑨左下叶肺动脉(leftlowerlobepulmonaryartery,LLLPA):在左下叶背段肺动脉分出处测量其最小直径。
结果:1组(40岁以下组):肺动脉干直径23.07±1.23mm;左肺动脉直径19.18±2.31mm;右肺动脉直径18.47±1.36mm;左上叶肺动脉直径6.01±1.32mm;右上叶肺动脉直径8.65±2.25mm;左舌叶肺动脉直径5.18±1.86mm;右中叶肺动脉直径5.97±2.56mm;左下叶肺动脉直径12.10±2.31mm;右下叶肺动脉直径12.43±1.46mm。
2组(40-60岁组):肺动脉干直径23.49±1.34mm;左肺动脉直径19.38±2.42mm;右肺动脉直径18.65±1.58mm;左上叶肺动脉直径6.29±1.89mm;右上叶肺动脉直径8.93±2.23mm;左舌叶肺动脉直径5.33±2.43mm;右中叶肺动脉直径6.25±2.25mm;左下叶肺动脉直径12.35±1.35mm;右下叶肺动脉直径12.65±2.31mm。
3组(60岁以上组):肺动脉干直径25.18±2.31mm;左肺动脉直径21.35±1.84mm;右肺动脉直径20.25±2.13mm;左上叶肺动脉直径6.78±1.65mm;右上叶肺动脉直径9.24±1.45mm;左舌叶肺动脉直径5.76±2.46mm;右中叶肺动脉直径6.54±2.21mm;左下叶肺动脉直径13.01±1.05mm;右下叶肺动脉直径14.01±2.13mm。
肺动脉干、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在三个不同年龄组都有显著的性别差别;肺动脉干、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在1组与2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1组与3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2组与3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右下叶肺动脉在1组与3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组与3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意义,1组与2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意义,各组内性别差异无显著意义;除右下叶肺动脉外,其余肺动脉分支在各组内及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结论:16层螺旋CT观测肺动脉及其分支清晰,肺动脉正常管径的测量可以为肺动脉及引起肺动脉形态改变疾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第二部分:16层螺旋CT在实验性肺栓塞中的应用
目的:本实验通过肺栓塞动物模型来评价16层螺旋CT诊断肺栓塞特别是周围型肺栓塞的价值。
方法:9只犬麻醉后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stractionangiography,DSA)机下,股静脉穿刺后经导管将直径2~4mm、长1cm左右的明胶海绵条及直径为2mm、长1cm的线段若干注入肺动脉,制成肺栓塞动物模型。定期对实验犬行肺部CT扫描,观察肺梗死出现情况。10天后行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multi-slicespiralCTpulmonaryangiography,MSCTPA)检查,并对原始图像在工作站进行各种后处理。行MSCTPA检查后将实验犬处死并对肺组织及肺动脉进行大体及病理观察,并与MSCTPA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9只犬全部完成实验过程,其中4只犬发生了肺梗死,MSCTPA共发现了54支肺动脉栓塞,其中叶动脉2支,段动脉18支,亚段动脉34支(其中32支经病理解剖证实,2支解剖未发现栓子,发生了假阳性)。病理解剖发现55支肺动脉栓塞,其中叶动脉2支,段动脉18支,亚段动脉35支。诊断周围型肺栓塞的敏感性为94.34%,对发生在亚段肺动脉内的肺栓塞敏感性为91.43%,阳性预测价值为94.12%。
结论:16层螺旋CT可以准确直观的显示栓子的大小、形态及部位,是诊断中心型肺动脉栓塞的可靠方法,对周围型肺动脉栓塞亦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第三部分:16层螺旋CT在肺栓塞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技术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28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行MSCTPA检查,其中10例于MSCTPA后对下肢静脉行CT静脉造影(computedtomographicvenography,CTV)检查,扫描结束后,将原始图像传送到工作站(siemensleonardo)进行图像后处理,分别采用多平面重组(multipleplannarreforma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和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VR)技术进行重建,并结合轴位图像对病变区进行观察。
结果:18例发现肺动脉栓塞,共发现了267支肺动脉受累及,其中肺动脉干4支、左、右肺动脉18支、叶动脉56支、段动脉141支、亚段动脉48支。CTV发现6例下肢静脉血栓。9例患者溶栓前有192支肺动脉受累,溶栓后受累及的肺动脉为26支。
结论: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是一种简便、无创伤的检查技术,对肺栓塞的诊断敏感性高,能很好评价肺栓塞的治疗效果,同时结合下肢静脉成像有助于血栓性疾病的确切诊断,为PE患者的诊断及随访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