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为人口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承载载体,在众多自然资源中处于核心地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导致了土地资源利用强度的日益加大,土地资源供给的有限性越来越凸显,人口需求和土地供给之间的失衡逐渐增强。土地载荷程度的饱和增长趋向,导致人口-土地-粮食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危害到国家和区域的粮食安全。着手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对人口规模、土地载荷和粮食生产的定性、定量和多情景未来趋势合理预测和模拟,是协调人口-土地-粮食系统发展,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保障粮食安全和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本文系统归纳和借鉴国内外多种研究成果,针对实际存在的不足,确定地理定义明确、方法模型规范、时空精度适宜的研究框架。以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数学模型和空间分析、规律演变和未来预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以人粮关系分析为主线,以陕西省土地、粮食与人口关系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基于土地利用变化与粮食产量、综合考虑畜牧产品和基于膳食营养需求(包含热量需求和蛋白质需求)三大模块开展研究,系统分析了 1949年以来陕西省土地现实生产力的时序演变,定量揭示了承载力变化的总体趋势及各市域承载状况的地域特征与空间格局。根据耕地面积、人均消费需求、复种指数、粮作比例、单产水平等情景设定,开展不同情景下陕西省2035年和2050年土地资源承载力未来前景预测与分析。通过不同研究视角对近70年承载力的分析,探讨不同自然影响因素和政策因素调控下的承载力发展空间和承载力增长模式,剖析陕西省人口-土地-粮食的互动关系,揭示2035年和2050年陕西省土地承载潜力和人口发展空间,为协调人口-土地-粮食的动态耦合关系,优化资源供需匹配,实现土地资源区域差别化利用与管理,提高生产能力,实现资源、生产、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和人粮关系协调发展,确保粮食稳产保供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粮食产量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表明:人口、农业生产水平和种植结构调整导致承载水平波动,土地生产和承载能力并未削弱。基于粮食产量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曾达到3300万人水平,近年来承载水平出现波动,主要是种植结构调整的结果。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和承载能力并未削弱。2018年陕西省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为3000多万人,人均粮食占有超过310千克,可以基本满足口粮需求。1949年以来陕西省人口总量增加,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粮作比逐渐减少,但得益于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的持续提升,保证了陕西省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的高水平增长状态,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承载能力逐步提高。(2)考虑粮食与畜牧产品的综合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表明:粮食和畜牧产品综合承载力较强,可以完全实现人粮平衡。随着粮食产量持续增加和肉蛋奶生产水平的大幅度、高速率提升,综合土地资源承载力增幅大于人口增幅,土地资源承载能力总体逐步提高,至2018年综合土地资源承载规模相当于116%现实人口。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为0.86,处于健康发展的盈余状态。有1/2的市域综合土地资源承载能力逐步转为良好,有9/10的市域处于人粮平衡或盈余状态。人粮关系结构得到显著优化,人粮关系以平衡有余或盈余为主要特征。(3)基于膳食营养需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表明:满足热量和蛋白质需求的土地资源承载水平均达到现实人口两倍的承载规模,土地生产力强,人地关系向好发展。陕西省各类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序的不断增加,居民膳食结构呈现由植物性食品为主向动植物并重型转变的发展趋势。对粮食、肉类、蛋类、奶类、植物油、水果、蔬菜、糖类等农产品进行基于热量和蛋白质需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测算共同得出:土地资源承载力分别达到近7800万人和8000万人的水平,土地资源的自给率分别达到201%和206%,在2018年达到现实人口2倍的承载空间。各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均小于1,人粮平衡状态下,不断向富富有余和富裕的人粮关系格局优化,各市均有较大的土地资源承载潜力。(4)未来多情景下粮食生产的土地资源承载力预测表明:2035年在中复种指数、中粮作比、中粮食单产条件下,基本可以实现粮食自给,在各类要素设置最高条件的情景下,2035年的粮食产量可达3150万吨,人口承载潜力可容纳7000多万人,超出预测人口 2700万人的承载空间。2050年在低复种指数、低粮作比例和低粮食单产情景下,粮食产量可达到1709万吨,可承载人口 4792万人,仍有87万人的可承载潜力空间,完全实现粮食自给。在高复种指数、高单产、高粮作比条件下,人口承载潜力可达到约7700万人,超出预测人口 3000万人的承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