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首先通过临床病例回顾,比较不同针灸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OA)临床疗效的差异,筛选出针灸治疗OA的优势疗法;再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穴位注射型电针仪对模型大鼠机械痛阈值、热痛阈值和足踝肿胀程度以及皮肤组织中IL-1β蛋白表达的影响,验证穴位注射型电针治疗仪的镇痛作用,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方法: 分为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两个部分。 临床观察:通过机检和手检来检索湖北省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病房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OA患者资料,将符合相关标准的临床资料纳入研究。根据对患者采用的不同针灸疗法,将患者分成三组:电针组(EA组)、穴位注射组(PI组)、电针配合穴位注射组(EA+PI组),对病例资料进行如下研究:1.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等;2.膝关节X线特点,膝关节局部和全身情况;3.治疗手段:单纯电针治疗,单纯穴位注射治疗,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4.临床疗效分析。 实验研究:选用足背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炎性痛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炎性痛模型组、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组、穴位注射型电针治疗仪组。溶媒对照组不造模,不治疗,SD大鼠于实验开始后与其他实验组以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时间固定。炎性痛模型组进行CFA造模,不治疗,与其他治疗组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时间固定。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组CFA造模隔日开始,采用1ml一次性无菌医用注射器,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1ml(根据临床用药折算),注射完后,采用1寸毫针针刺大鼠左侧胆经“环跳”穴(GB30)、“阳陵泉”穴(GB34),针柄接穴位注射型电针治疗仪的输出端。电针仪设定参数:频率为2Hz,波宽为0.3 ms,电流强度1mA,电压3V,共治疗30min,造模后隔日(第2、4,6天)治疗一次,共治疗3次。穴位注射型电针治疗仪组:造模后隔日开始,采用穴位注射型电针治疗仪特质针头针刺大鼠患侧“环跳”穴(GB30)、“阳陵泉”(GB34)穴,电针仪设定刺激参数:频率为2Hz,波宽为0.3 ms,电流强度1mA,电压3V,同时通过特质针头内管导入0.1ml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参数:注射量为0.1ml,时间为30min,剂量1ml,共刺激30min,造模隔日(第2、4,6天)治疗一次,一共治疗3次。 以上各组,在造模前三天、造模第1-6天每日观测大鼠疼痛行为学反应,并用机械测痛法、热辐射测痛法分别测试大鼠患侧足底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用游标卡尺丈量患侧足部肿胀程度。末次治疗结束后第1天,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炎症局部皮肤组织IL-1β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临床观察:单纯电针、单纯穴位注射、电针配合穴位注射均可治疗膝骨关节炎,但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优于单纯电针及单纯穴位注射治疗,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研究部分:CFA炎性痛模型建立后,各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显著降低,而足背肿胀程度显著升高。经穴位注射型电针治疗仪和电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后,大鼠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显著改善,而足背肿胀程度显著降低,且穴位注射型电针治疗仪组疗效优于电针结合穴位注射组;用Western bloting法检测大鼠皮肤组织中IL-1β蛋白的表达情况,发现 CFA炎性痛模型建立后,IL-1β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经穴位注射型电针治疗仪和电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后,IL-1β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 结论: 临床部分:单纯电针、单纯穴位注射和电针加穴位注射三种治疗手段治疗膝骨关节炎均能取得较好的综合疗效,但是这三个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有差异。电针配合穴位注射疗效最好,电针和穴位注射次之;实验部分:穴位注射型电针治疗仪具有良好的消炎镇痛作用,穴位注射型电针治疗仪疗效优于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穴位注射型电针治疗仪能够把电针和药物对穴位的双重刺激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有效地提高中西药物的导入效果,还能精确地控制药物的使用量,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对机体的不良反应。该发明对于发展针灸新疗法,加快针灸现代化、国际化的步伐,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该仪器对于提高电针疗法的临床疗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简化医生的操作,缓解病人的痛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