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自古以来喜好依水居住和生活,滨水公共空间是人们重要的活动场所。我国对滨水区的开发大致在20世纪80-90年代,近三十年来国内的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滨水空间及其休憩设施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研究滨水公共空间和大众行为、心理的关系,创造真正满足人们需求的滨水休憩设施,成为了现代化园林建设中应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以广州市临江大道、长堤路、荔湾涌、东濠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对滨河公共空间的休憩设施建设现状进行探索,总结了坐憩设施、休息建筑、专门化休息场地三类休憩设施设置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其优化建议和设计要点。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坐憩设施设置特色:形式上有坐凳设施和辅助坐具,以坐凳设施为主,主要分布在通道两侧,辅助坐具形式多样,以树池、花池边缘为主;坐凳的色彩以灰色系为主,材质上主要采用花岗岩、大理石石材;坐凳的容量设置主要为2-3人座。存在的问题:造型单一,缺乏精细化设计;地域特色模糊,文化性欠缺;舒适度较低;位置和规格设置不当。优化策略:对坐凳位置和数量进行优化;针对不同使用对象设置不同形式坐憩设施;提取传统元素或文化符号融入设计。(2)专门化休息场地设置特色:场地位置通常临水或近水,规模在50m2-500m2范围,大部分具有良好的观水视野;按空间围合程度可分为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和封闭空间,以开敞型休息场地和半开敞型休息场地居多;按场地平面形态可分为内凹型、口袋型、环绕型、条带型4种场地,以内凹型、条带型场地居多;植物配置上,通常开敞型休息场地采用上下结构,半开敞型休息场地采用上中结构。存在的问题:空间美感度低;亲水性设计不足,场地功能单一;缺少私密性空间;空间意境缺失。优化策略:合理配置植物,优化空间围合度;借助景观小品凝练场地主题;提升亲水、观水体验;丰富铺装样式。(3)休息建筑设置特色:形式上包括亭、廊、桥、舫、水榭、花架等,以荔湾涌的荔湾大埠头组合休息建筑为典型例子;色彩以灰、白、褐色为主;形式上采用传统风格,具有岭南风情。存在的问题:数量不充足;造型待优化;基址景观环境有待提升;地方特色模糊,缺乏文化内涵。优化策略:增加凉亭、廊架类休息建筑;结合植物造景提升基址环境;引入传统言语素材。(4)滨河公共空间中影响人们休憩体验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光照、温度、湿度、通风、气味、声音等)、景观环境的美感度、休憩设施的舒适性、场地的空间感以及他人的活动。(5)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休憩设施的作用和意义应包括:功能合理性、审美愉悦性和文化传承性。(6)城市滨河公共空间休憩设施的设计准则和要点:安全性与亲水性;识别性和可达性;耐久性;包容性和多选择性;协调环境与因地制宜;情感传达与文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