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对我国钢铁企业场地地下水污染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以我国北方某典型钢铁企业搬迁遗留场地为例,分析该场地多环芳烃(PAHs)分布及控制因素、污染来源、组成、生态毒性及迁移特征等,形成典型钢铁企业场地PAHs污染概念模式。对我国5家典型钢铁企业场地地下水水质开展调查,结合企业生产情况、水文地质条件,系统分析地下水污染特征及成因。地下水特征污染物为水溶性及迁移能力较强的有机物、Fe、Mn、Ni及其它常规因子。焦化与冷轧为钢铁企业地下水保护关注的重点。生产年限及包气带垂向渗透系数与地下水环境风险指数相关性最高。各企业地下水普遍受装置渗漏、跑冒滴漏及降雨淋滤等多种途径共同作用,其中前两者对地下水环境风险的贡献比例分别可达48.65%、48.19%。历史上钢铁企业选址多位于地下水脆弱区,场地地下水污染主要受企业环境管理及保护措施、包气带防污性能等因素控制。采集某搬迁钢铁遗留场地71个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按PAHs含量的不同可划分为三级:>1000 mg/kg(焦化),10~1000 mg/kg(烧结、炼铁、电厂、炼钢),<10 mg/kg(煤场)。各单体PAHs变差系数均超过200%,污染分布呈现强烈的空间差异性。焦化表层土壤中的PAHs分布受风向控制明显。包气带卵石层成为PAHs的下渗通道,而地表以下20~30 m处的砂层透镜体为主要的富集层。焦化场地低环PAHs占ΣPAHs比重随包气带深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利用多元统计及比值法等对PAHs污染来源进行判定,典型钢铁工业场地PAHs污染来源主要为煤的燃烧源。受焦油及副产品泄漏、跑冒滴漏以及煤粉/矸石的降雨淋滤等作用,焦化化产区及煤场土壤中萘、菲含量较高,2+3环PAHs比重>0.25。其它单元主要受煤烟类物质影响,4环PAHs所占比重最高。表层土壤易受到各类消减作用而导致低环组分含量下降。各生产单元苯并(a)芘毒性当量浓度占ΣPAHs比例在42.5~63.3%之间,为该场地健康风险首要关注的污染物,焦化场地生态毒性最强。煤烟类物质及各类固体废物通过大气沉降、降雨淋滤作用主要影响表层土壤。而废水、焦油及副产品泄漏所排放的PAHs受到苯系物等有机物的共溶、竞争性吸附等作用,迁移能力大幅增强,可造成深部包气带及地下水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