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已经成为桥梁领域的主力桥型之一,在众多的桥梁施工方法中,短线节段预制拼装法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开始获得工程师的青睐,它属于悬臂拼装的类别,对施工过程的精确控制和监测是提升效率、保证质量以及控制成本的关键环节。BIM引入国内后,在建筑、结构等领域得到了优良的发展,近来年,基于BIM的桥梁施工控制是BIM在桥梁领域应用的热门技术。文章依托于乐清湾1号桥主桥实际工程,在详细分析BIM及短线法悬臂施工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对基于BIM的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技术及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架设条件及施工方法,将乐清湾1号桥主桥主梁进行了节段划分,采用BIM核心建模软件Revit建立了桥梁构件的主要族库,包括不同截面形状和尺寸的主梁梁段、桩基、承台、桥墩等构件族,根据各构件间的高程位置和空间关系进行拼接,建立了乐清湾1号桥主桥BIM模型,并将参数化模型相互关联。然后,介绍了Midas link for revit structure插件,根据该插件的实际操作方法,初步实现了BIM模型与有限元模型的转换,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Civil,经过精细化的模型修正,得到了乐清湾1号桥主桥有限元模型。通过运行分析,实现了施工阶段力学仿真分析,计算了不同施工阶段的主梁应力和累计位移以及预制阶段理论标高值,并选取中跨部分标高与实际监测值对比,结果表明精度良好。接着,利用相同版本Revit外部工具中的Navisworks插件,将BIM模型保存为nwc格式文件,进而导入Navisworks Manager中跨平台模型融合,结合Clash Detective功能叙述了预应力管道之间、预应力管道与普通钢筋碰撞检查的流程及操作方法。通过导入主桥Project施工计划添加了主要施工工序及时间节点,而后利用Timeliner功能,进行了全桥施工动态模拟分析,实现了施工监控的可视化表达。最后,给出了乐清湾1号桥主桥短线法悬臂拼装施工的详细监测方案,施工监控内容为预制和拼装阶段的线形控制,应力、温度以及沉降监控。为了实现施工监测数据管理,将连续刚构桥主梁和相应测点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编码编号处理,通过建立各构件测点子模型,将施工监测的数据输入BIM模型,完成了监控信息的储存和集成,同时借助Python程序语言,实现了施工监控预警系统的信息化显示,并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为信息的统一读取、分析奠定了基础。文章通过探究BIM系列软件和有限元软件之间的模型信息交互处理,提升了BIM模型的信息总量,与传统的施工监测模式相比,节约了成本,为方案的选取、优化和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较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