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以及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视,特别是哲学界,多数哲学家都基于人类交往而提出过不通角度的交往理论。事实上,在任何一个社会发展时期,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始终注重对交往的探讨和反思。在中国古代,早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就多对交往阐述了各自的看法,儒家的“仁”、“礼”,墨家的“兼爱”,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术”皆表达了对人与人理想交往状态的追求。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中,洛克的“契约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伏尔泰鼓吹的“自由”、“平等”等思想体现了对人与国家交往形式的诉求。拉康挖掘了人类交往过程中的主体间性,后被很多哲学家在各自的交往理论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从人类历史发展和实践活动的角度建立了交往理论;胡塞尔提出了生活世界,将交往理论从理论拉回到对人类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关注;哈贝马斯通过引入言语的有效性基础,建构了以交往理性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可见,交往理论如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一般,是哲学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根据现代社会对交往的理解和定义,交往是人类社会形成以来,人与人之间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等介质而实现的信息的传递,是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通过交往,人类实现了信息的交流和传递,达到了彼此之间统一的认知,结成了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凸显了不同社会环境下人们不同的存在方式。
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人类社会的不断渗透,人类形成了虚拟交往方式,虚拟交往意指在互联网所建构起来的虚拟空间(虚拟世界)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行为。虚拟交往的形成,颠覆了人类传统的交往方式,使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形式、生产方式、存在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转变,并产生了很多过去任何一种交往方式都未曾预料的现代性后果。为此,理论界从社会学、哲学、传播学等各个领域展开了对虚拟交往的探讨和研究,并已经形成了一些理论成果,为我们更加深入的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但是,经过对已有的虚拟交往理论的整合,可以发现对虚拟交往的研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面对新的交往方式所形成的理论幻象,鲜少有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其进行回应,这给本研究提供了研究空间和理论支撑。
基于这样的理论背景和现实状况,本研究试图将唯物史观引入到对互联网技术背景下虚拟交往的研究框架之内,从唯物史观的理论思路出发,作为整个研究的基础框架,系统分析虚拟交往的内涵、形式、特征、历史演变过程、生成的实践基础以及其引起的现代性后果;对西方已有的虚拟交往理论进行整合,以唯物史观的角度对其进行批判地回应;同时通过对虚拟交往当下的发展现状的分析,展望虚拟交往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一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价值来看,首先,以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对当代互联网世界中的虚拟交往进行研究,对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具有的重要价值。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方法论,运用唯物史观研究新时代背景下新的社会交往形式,能够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也能够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唯物史观;其次,对互联网技术背景下的虚拟交往方式进行研究,对丰富当今社会交往理论具有重要价值。交往是人类发展史中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重要的存在方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交往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建构的唯物史观中的重要范畴之一,贯穿了唯物史观的形成、完善和发展的各个时期。但是受到时代发展的局限,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未能涉及到当代新的技术背景下的交往方式。因此,本研究对于丰富社会交往理论以及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从现实意义来看,首先,从全球虚拟交往发展的背景来看,对虚拟交往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虚拟交往以最快的速度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了当今社会最主流的交往方式,这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变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和现代性后果。面对这种状况,世界各国各个学科的学者都对此进行探讨和分析。在此背景下,从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其次,从我国虚拟交往发展的背景来看,中国作为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大国,虚拟交往更加深刻的渗透到了百姓的生活之中,基于我国的现状,对虚拟交往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挖掘出虚拟交往方式形成的内在逻辑和原理机制,这对于我们在面对其衍生的新问题时,提出更加有效的应对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对虚拟交往的研究具有这样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可见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将使用工具理性与现实理性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比较分析和综合分析相结合、历时态与共时态相结合以及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对其进行多维度的研究和探讨。试划定虚拟交往更加清晰准确的概念,并通过对其发展历史的梳理挖掘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及运行机制,从而进一步剖析其造成的各种现代性后果,以期能够丰富和充盈对虚拟交往的研究。
本研究将会概念界定、历史演变与实践基础、理论整合以及现实探讨四个部分,这些内容将通过七章的内容呈现出来。
第一部分是概念界定部分,为本文的第二章,这一部分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阐述了虚拟交往的内涵,界定了本研究的核心,即虚拟交往的具体概念,分析了在此概念下,虚拟交往与传统交往方式相比所表现出的新特征。同时,分别从传播路径、传播内容和交往主体的角度区分了虚拟交往具体的表现形式,为全研究奠定了研究框架和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为历史演变与实践基础,为本文的第三、第四章,首先,通过对非在场交往方式的历史发展论述了虚拟交往是如何演变而来,并且从信息传播介质的作用原理和数字处理方式对虚拟交往作出了时间分期;同时,从唯物史观的内在理论机制分析了虚拟交往生成的实践基础,证实了虚拟交往的产生,必须依靠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现实、互联网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技术支撑和人对交往方式的需要不断扩大和升级。
第三部分是理论整合,为本文的第五章,这一部分对当代西方基于虚拟交往已经形成的三个理论做了初步的整合。首先,论述了本文的方法论基础,即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为根基,利用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探讨了虚拟交往现实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方案;其次,对马克·波斯特的信息方式、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托马斯·弗里德曼德世界平坦化理论这三大理论的来源、内涵进行了论述,并利用唯物史观原理对其分别进行了批判和回应。
第四部分是现实探讨,为本文的第六、第七章,这一部分从理论回到了现实,首先深入分析了虚拟交往形成之后社会中出现的现代性后果;其次,将目光锁定国内现状,通过互联网在2020年新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为我国互联网技术实践的发展带来了启迪,借此分析了互联网技术在我国下一步的发展趋势。最后,将目光放眼国际,论述了针对新的时代背景,由于资本主义全球化,国际矛盾通过互联网技术在虚拟空间中表现出了怎样的新形态,而我国面对这一境遇,提出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创新。本研究的理论创新体现在,首先,本文在研究框架上具有一定的创新。以往对虚拟交往的研究多体现于各个学科对其表面现象和规律的研究和陈述中,而本文则以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为方法论对虚拟交往进行了界定,这与以往对虚拟交往的研究具有不同性;其次,体现在对虚拟交往的概念创新。本文从广义和狭义的视角分别对虚拟交往进行了全新的界定,既有利于对虚拟交往的概念和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有利于对不同历史背景和时间分期的虚拟交往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第三,本文对虚拟交往研究的纬度也具有创新性。通过对材料的梳理可以发现,对虚拟交往已有的研究中,多数只描述了现象,而缺少结合现代西方学者已有成果进行多维视角的综合性分析。而本文则并未局限于马克思已有的理论体系中,更结合和吸收了大量西方对虚拟交往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虚拟交往进行了多维的界定和分析,具有极强的现代性。同时本文阐述了虚拟交往给社会带来的变革和积极影响,但并未止步于此,较为全面的分析了其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批判性。于此,本文整体上对虚拟交往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全新界定。
二、研究视角的创新。理论界已有的对虚拟交往理论的研究多是基于传播学、社会学、新闻学等学科进行的,而本文是在基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唯物史观和交往理论作为根本的理论框架之上,吸收性的引入了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批判性的引入了信息方式、世界平坦化、数字化生存的理论作为新的研究视角,构建了一个有继承、也有批判性的多元研究系统,以此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
三、现实分析的创新。基于人类社会现状的现实情况,对虚拟交往给人们带来的进步价值持肯定态度,但并未停留在虚拟交往所带来的积极变革之中,而是从社会发展更深处、人类行为和活动的动机和后果中挖掘了新的交往方式带来的现实社会问题,实现了对虚拟交往的辩证探讨。同时,基于全球网络空间的视角,研究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矛盾通过互联网空间所展现出的新形态,分析出虚拟交往方式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力,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资本扩张的重要工具,这也为虚拟交往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同时,本研究对于虚拟交往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只探讨了生产力是虚拟交往得以生成的物质基础,但由于生产关系的复杂性,未能具体论述虚拟交往给社会生产关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其次,已有的虚拟交往理论还有很多具有分析的价值和意义,但由于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未能在本研究中详细展现。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期从更加广阔和全面的视角丰富当代互联网世界中的虚拟交往理论。
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人类社会的不断渗透,人类形成了虚拟交往方式,虚拟交往意指在互联网所建构起来的虚拟空间(虚拟世界)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行为。虚拟交往的形成,颠覆了人类传统的交往方式,使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形式、生产方式、存在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转变,并产生了很多过去任何一种交往方式都未曾预料的现代性后果。为此,理论界从社会学、哲学、传播学等各个领域展开了对虚拟交往的探讨和研究,并已经形成了一些理论成果,为我们更加深入的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但是,经过对已有的虚拟交往理论的整合,可以发现对虚拟交往的研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面对新的交往方式所形成的理论幻象,鲜少有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其进行回应,这给本研究提供了研究空间和理论支撑。
基于这样的理论背景和现实状况,本研究试图将唯物史观引入到对互联网技术背景下虚拟交往的研究框架之内,从唯物史观的理论思路出发,作为整个研究的基础框架,系统分析虚拟交往的内涵、形式、特征、历史演变过程、生成的实践基础以及其引起的现代性后果;对西方已有的虚拟交往理论进行整合,以唯物史观的角度对其进行批判地回应;同时通过对虚拟交往当下的发展现状的分析,展望虚拟交往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一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价值来看,首先,以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对当代互联网世界中的虚拟交往进行研究,对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具有的重要价值。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方法论,运用唯物史观研究新时代背景下新的社会交往形式,能够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也能够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唯物史观;其次,对互联网技术背景下的虚拟交往方式进行研究,对丰富当今社会交往理论具有重要价值。交往是人类发展史中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重要的存在方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交往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建构的唯物史观中的重要范畴之一,贯穿了唯物史观的形成、完善和发展的各个时期。但是受到时代发展的局限,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未能涉及到当代新的技术背景下的交往方式。因此,本研究对于丰富社会交往理论以及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从现实意义来看,首先,从全球虚拟交往发展的背景来看,对虚拟交往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虚拟交往以最快的速度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了当今社会最主流的交往方式,这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变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和现代性后果。面对这种状况,世界各国各个学科的学者都对此进行探讨和分析。在此背景下,从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其次,从我国虚拟交往发展的背景来看,中国作为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大国,虚拟交往更加深刻的渗透到了百姓的生活之中,基于我国的现状,对虚拟交往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挖掘出虚拟交往方式形成的内在逻辑和原理机制,这对于我们在面对其衍生的新问题时,提出更加有效的应对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对虚拟交往的研究具有这样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可见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将使用工具理性与现实理性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比较分析和综合分析相结合、历时态与共时态相结合以及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对其进行多维度的研究和探讨。试划定虚拟交往更加清晰准确的概念,并通过对其发展历史的梳理挖掘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及运行机制,从而进一步剖析其造成的各种现代性后果,以期能够丰富和充盈对虚拟交往的研究。
本研究将会概念界定、历史演变与实践基础、理论整合以及现实探讨四个部分,这些内容将通过七章的内容呈现出来。
第一部分是概念界定部分,为本文的第二章,这一部分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阐述了虚拟交往的内涵,界定了本研究的核心,即虚拟交往的具体概念,分析了在此概念下,虚拟交往与传统交往方式相比所表现出的新特征。同时,分别从传播路径、传播内容和交往主体的角度区分了虚拟交往具体的表现形式,为全研究奠定了研究框架和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为历史演变与实践基础,为本文的第三、第四章,首先,通过对非在场交往方式的历史发展论述了虚拟交往是如何演变而来,并且从信息传播介质的作用原理和数字处理方式对虚拟交往作出了时间分期;同时,从唯物史观的内在理论机制分析了虚拟交往生成的实践基础,证实了虚拟交往的产生,必须依靠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现实、互联网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技术支撑和人对交往方式的需要不断扩大和升级。
第三部分是理论整合,为本文的第五章,这一部分对当代西方基于虚拟交往已经形成的三个理论做了初步的整合。首先,论述了本文的方法论基础,即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为根基,利用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探讨了虚拟交往现实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方案;其次,对马克·波斯特的信息方式、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托马斯·弗里德曼德世界平坦化理论这三大理论的来源、内涵进行了论述,并利用唯物史观原理对其分别进行了批判和回应。
第四部分是现实探讨,为本文的第六、第七章,这一部分从理论回到了现实,首先深入分析了虚拟交往形成之后社会中出现的现代性后果;其次,将目光锁定国内现状,通过互联网在2020年新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为我国互联网技术实践的发展带来了启迪,借此分析了互联网技术在我国下一步的发展趋势。最后,将目光放眼国际,论述了针对新的时代背景,由于资本主义全球化,国际矛盾通过互联网技术在虚拟空间中表现出了怎样的新形态,而我国面对这一境遇,提出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创新。本研究的理论创新体现在,首先,本文在研究框架上具有一定的创新。以往对虚拟交往的研究多体现于各个学科对其表面现象和规律的研究和陈述中,而本文则以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为方法论对虚拟交往进行了界定,这与以往对虚拟交往的研究具有不同性;其次,体现在对虚拟交往的概念创新。本文从广义和狭义的视角分别对虚拟交往进行了全新的界定,既有利于对虚拟交往的概念和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有利于对不同历史背景和时间分期的虚拟交往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第三,本文对虚拟交往研究的纬度也具有创新性。通过对材料的梳理可以发现,对虚拟交往已有的研究中,多数只描述了现象,而缺少结合现代西方学者已有成果进行多维视角的综合性分析。而本文则并未局限于马克思已有的理论体系中,更结合和吸收了大量西方对虚拟交往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虚拟交往进行了多维的界定和分析,具有极强的现代性。同时本文阐述了虚拟交往给社会带来的变革和积极影响,但并未止步于此,较为全面的分析了其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批判性。于此,本文整体上对虚拟交往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全新界定。
二、研究视角的创新。理论界已有的对虚拟交往理论的研究多是基于传播学、社会学、新闻学等学科进行的,而本文是在基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唯物史观和交往理论作为根本的理论框架之上,吸收性的引入了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批判性的引入了信息方式、世界平坦化、数字化生存的理论作为新的研究视角,构建了一个有继承、也有批判性的多元研究系统,以此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
三、现实分析的创新。基于人类社会现状的现实情况,对虚拟交往给人们带来的进步价值持肯定态度,但并未停留在虚拟交往所带来的积极变革之中,而是从社会发展更深处、人类行为和活动的动机和后果中挖掘了新的交往方式带来的现实社会问题,实现了对虚拟交往的辩证探讨。同时,基于全球网络空间的视角,研究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矛盾通过互联网空间所展现出的新形态,分析出虚拟交往方式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力,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资本扩张的重要工具,这也为虚拟交往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同时,本研究对于虚拟交往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只探讨了生产力是虚拟交往得以生成的物质基础,但由于生产关系的复杂性,未能具体论述虚拟交往给社会生产关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其次,已有的虚拟交往理论还有很多具有分析的价值和意义,但由于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未能在本研究中详细展现。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期从更加广阔和全面的视角丰富当代互联网世界中的虚拟交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