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祁连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高原隆升向周围扩展的最年轻的部位之一。自新生代以来随着高原的隆升扩展,祁连山也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变形,改变了当地的地形地貌、水系分布以及大气环流格局,是公认的研究构造-气候-剥蚀作用的理想场所。研究祁连山构造-气候-侵蚀的相互关系,对于认识区域的地貌演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分别以祁连山整体以及发源于山脉中部的洪水坝河流域为对象开展研究,主要探讨祁连山侵蚀的影响因素以及亚流域地貌特征、侵蚀分布与构造和气候的关系。1.祁连山流域侵蚀速率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计算了祁连山11个汇水区域的历史累积地震矩(构造活动)、径流变异系数(表示暴雨)、断裂密度(地表破裂程度)、坡度和局部地形起伏(地表陡峭程度)。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判别这些因子与侵蚀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域现代侵蚀速率的空间差异主要受到地形陡峭程度、地表破裂度和暴雨的影响,其中地形因子对侵蚀的贡献最大。而地震矩对侵蚀的贡献有限。为了研究侵蚀速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差异,本文统计了这11个汇水流域内不同坡度段所占面积比重及其与流域侵蚀速率的相关系数。研究发现陡坡区(坡度>20°)为侵蚀主要发生地带,而流域内缓坡区(坡度<5o)的弱侵蚀或沉积作用显著降低了流域整体的侵蚀速率。假设所有河流沉积物来自陡坡区,得到的流域最小侵蚀速率与河流下切(千年尺度)或山体剥露速率(百万年尺度)一致。因此,研究认为不同时间尺度的侵蚀速率的差异主要是统计方法的不同(忽略了流域内缓坡区对侵蚀物质的截留),而可能不是气候干旱化造成的。祁连山不同时间尺度的侵蚀存在一定的相似特征。例如,本文对祁连山流域千年尺度侵蚀速率的研究表明,地形陡峭程度仍是控制其最关键的因子。较短时期内(几十年或千年尺度)地形整体的变化可以忽略,然而在地质历史时期(百万年尺度),侵蚀会对地形造成显著影响。热年代学研究表明祁连山南北两侧几乎同时快速隆升,隆升速率南高北低。而流域局部地势起伏南低北高,与流域侵蚀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这可能是由于南部流域内大量缓坡区域的存在,来自陡坡区域的侵蚀物质被截留,这种“削高填低”的过程造成祁连山局部地势起伏的南北差异,符合“澡盆式”模型。2.洪水坝河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洪水坝河发源于北祁连中部,流域内部地貌特征差异显著。为了研究亚流域地貌特征对构造活动的响应,本文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提取了流域整体与5个亚流域的河网分支比、盆地起伏、平均坡度、平均高程等地貌参数。并对整个流域地形作坡谱分析,获得洪水坝河水系流域地貌特征。研究表明,洪水坝河流域整体上地形起伏大、坡度陡、水系发育程度低。内部从南向北,亚流域的河网分支比和盆地起伏显著增大。在分析地层岩性和冰川作用等相关因素的基础上,认为这种变化表明流域所受构造活动的影响从南向北显著增强:南部受构造活动的影响微弱,地势平坦,可能是残存的古侵蚀面,亦或是受山间盆地的沉积作用影响;中部区域由于被昌马断裂东段切穿,断裂带附近区域较弱的抗侵蚀能力与河流的快速下切共同造成了盆地起伏的增加;北部区域受到佛洞庙-红崖子断裂西段的逆冲活动的影响,地貌特征表现为盆地起伏骤增和强烈的河流下切。3.洪水坝河流域侵蚀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侵蚀作为连接构造-气候相互作用的纽带,在地貌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研究侵蚀的方法难以建立沉积物与源区的对应关系,不能反映源区的侵蚀分布特征。对此,本文利用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洪水坝河流域的侵蚀分布特征。首先利用汇水盆地源区基岩的裂变径迹年龄-高程关系,对源区每一个高程点赋予内插的年龄值,从而得出源区的年龄概率分布。然后,根据河床碎屑的单颗粒年龄建立沉积物年龄概率分布。最后,比较源区和沉积物的年龄分布特征,判别沉积物对应的源区的高程分布与相对侵蚀速率。研究表明,洪水坝河流域内部侵蚀分布不均匀。对于不同时期的砾石沉积而言,细砾沉积的年龄年轻,分布具有一致性,说明其来源分布大致相同,都处于低海拔区域;而对于同一时期的粗砾,其年龄分布较细砾岩偏老,源区海拔较高。砾石沉积源区高程分布与粒径大小密切相关,这种现象不能单纯用构造成因解释;联系洪水坝河流域所处位置、平均海拔以及年均温和高山冰川、冻融作用,研究认为这种粗砾沉积很有可能是高山冻融作用,将岩体裂解,而后在水动力条件比较强的时候被搬运出盆地,在河流下游沉积所产生的。综合对祁连山整体以及局部流域侵蚀分布和构造地貌特征的研究,认为在几十年或者千年尺度上,地形陡峭程度控制流域侵蚀速率;而在百万年尺度上,侵蚀的空间分布不均也会影响局部地势起伏。局部亚流域河网分支比和盆地起伏的空间差异指示了洪水坝河流域内部构造活动由南向北显著增强。该流域内部侵蚀分布不均,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而与构造的关系并不显著。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祁连山地貌演化过程,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与新的认识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