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日本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省份和地区。目前我国血吸虫病患者数量虽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但疫情依然反复。研制血吸虫病疫苗能使易感人群在化疗的短效治疗基础上达到长效的免疫预防血吸虫感染的作用。然而,疫苗研究至今未取得显著性成果,原因在于未能阐明患者感染血吸虫诱发的免疫应答机制以及如何诱导患者产生抗血吸虫的持久抵抗力。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日本血吸虫病的人群观察性研究,纳入不同类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包括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和晚期血吸虫病(以下分别简称为急血、慢血和晚血),通过问卷调查、医学检查和血清免疫学检测,分析和比较不同类型患者的外周血血清Th相关细胞因子和血吸虫特异性抗体的水平,探讨人感染日本血吸虫引起的Th相关细胞因子参与的细胞免疫应答和血吸虫特异性抗体参与的体液免疫应答机制,同时评价了晚血患者的肝脏病变和功能的发展和转归以及脾切除术史与体内免疫应答水平的关系。本研究的内容和结果分为三个部分:1不同类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和对照者的基本信息描述目的描述纳入本研究的急血患者、慢血确诊患者、慢血临床诊断患者、晚血患者和对照者的人口学资料等基本信息。方法从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和湖南省岳阳市,通过血吸虫病住院问诊和普查方式,纳入符合《血吸虫病诊断标准》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并从九江市非血吸虫病流行区纳入对照者。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集肘静脉血和采血时点对应的医学检查。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222例,其中日本血吸虫病患者165例,包括急血患者5例、慢血确诊患者22例、慢血临床诊断患者57例和晚血患者81例,对照者57例。各组对象的男女分布无显著差异。晚血患者的平均年龄大于其他研究对象。患者的职业以农民或渔民为主。慢血患者和晚血患者的疫水接触方式主要为放牧、捕鱼和打湖草;急血患者则主要由游泳或洗澡接触疫水。各组对象的体重指数(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晚血患者中体重过低者所占比例较高。结论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较能反映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血吸虫病患者的基本特征。2不同类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血清Th相关细胞因子和血吸虫特异性抗体水平及其关系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血清Th相关细胞因子和血吸虫特异性抗体水平及其关系,描绘急血患者在急性病程中血清Th相关细胞因子和血吸虫特异性抗体随感染进展的变化规律。方法采集研究对象的肘静脉血(其中1例急血患者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共采血四次),分离血清,采用液态芯片方法检测血清Th1型(IL-2、IL-12p70、IFN-γ、TNF-α)、Th2型(IL-4、IL-5、IL-6、IL-13)和Th17型(IL-17A)细胞因子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33、sST2和血吸虫特异性抗体IgG、IgM结果。结果Th1型细胞因子中IL-2和IFN-γ在急血患者的血清浓度最高,在晚血患者的血清浓度较低。Th2型细胞因子在急血患者的血清浓度最高,在晚血患者的血清浓度/检出率显著高于慢血患者和对照者,慢血患者的Th2型细胞因子检出率低于或接近于对照组。Th17型细胞因子IL-17A在急血患者的血清浓度最高,在晚血患者的血清浓度显著高于慢血临床诊断患者。血清IL-33和sST2的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急血患者、慢血确诊患者、慢血临床诊断患者、晚血患者和对照者。所有急血患者的血清IgG和IgM均为阳性,IgG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急血患者、慢血确诊患者、慢血临床诊断患者和晚血患者,血清IgM在急血患者和慢血确诊患者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慢血临床诊断患者。急血患者的血清大多数Th1型细胞因子和所有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在急性感染期表现为先上升(感染后6~7周)后下降(7~11周)趋势,而血清IL-17A、IL-33和sST2在感染后6~11周表现为逐渐下降趋势,血吸虫特异性IgG和IgM在感染后6~11周均为阳性。慢血临床诊断患者中IgM阴性者的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IgM阳性者。慢血患者中IgM阳性者的血清IL-6水平低于IgM阴性者。结论Th相关细胞因子参与的细胞免疫应答和血吸虫特异性抗体参与的体液免疫应答均在急血患者体内启动并达到最高水平。其中,Th17型细胞因子可能在患者感染日本血吸虫后6周前开始大量分泌并达到高峰,Th1和Th2型细胞因子可能在感染后第7周左右共同达到高峰。IL-33在急性感染期可能参与启动Th2型免疫应答和促进炎症反应,sST2则可能发挥下调炎症和抑制Th2型免疫应答的作用。慢性感染可能使患者的Th1、Th2和Th17型细胞因子的分泌均受到抑制,使血吸虫特异性抗体参与的体液免疫应答水平下降。晚血病情的发生发展可能与Th2型细胞因子的大量分泌有关(水平远低于急性感染期)。3晚血患者的肝脏病变和功能及脾切除术史与血清Th相关细胞因子和血吸虫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关系目的分析晚血患者的肝脏病变和功能及脾切除术史与血清Th相关细胞因子和血吸虫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关系,从而评价肝脏病情发展和转归与患者体内免疫应答水平的关系以及脾切除术史对患者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患者的脾切除术史等信息,并对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肝功能试验、肝脾B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等医学检查。结果晚血患者中,合并乙肝感染者与无乙肝感染者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和血吸虫特异性IgG、IgM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晚血患者中,A/G偏低者的血清sST2水平显著高于A/G正常者;γ-GT偏高者的血清sST2水平显著高于γ-GT正常者。肝纤维化Ⅲ级和Ⅱ级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除IL-2)的浓度/检出率和血吸虫特异性IgM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切除者的血清Th相关细胞因子(除TNF-α)浓度/检出率均高于无脾切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乙肝感染可能不影响晚血患者体内的免疫应答水平。血吸虫病肝脏病情发展和转归可能和患者体内分泌的sST2水平有关,血清sST2水平可能提示肝组织的损伤程度。尚未发现肝纤维化程度与血清Th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有密切关系。切脾治疗可能不抑制晚血患者的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