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环形CO激光吻合兔小肠的实验研究

来源 :第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qm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长期以来外科医生一直采用丝线缝合技术修复和重建损伤的组织,这种缝合常导致感染、产生肉芽肿并抑制组织的自然修复过程,为此需要一种较精密且损伤小的组织重建方法。而激光的组织焊接技术(利用激光的热效应达到组织的吻合)正使这种理想成为了可能。近年来激光的组织焊接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课题分别采用低能量环形CO2激光器和丝线对家兔的小肠进行激光焊接吻合和单层丝线缝合,测定激光焊接及丝线缝合吻合口耐压强度,并对两种吻合方法进行了术后肠管愈合情况的大体及病理组织学观察研究,探讨小肠CO2激光焊接的可行性。 方法:本实验采用家兔三十只,分为短期试验组和长期试验组,取距回盲部10cm以上回肠作为实验肠管,环形切断肠管并分别采用低功率(500毫瓦环形)CO2激光焊接和外科常规单层丝线缝合,随机决定激光焊接吻合口及常规单层丝线缝合吻合口。短期试验组测两种吻合口爆裂压力,长期试验组比较丝线缝合和激光吻合的肠管在不同时间大体观察及病理组织学方面的差异。 实验结果:短期试验:激光焊接吻合口爆裂压力理想,可耐受小肠峰值压引起的破坏。长期试验:两种吻合方法均能达到肠管的愈合,但愈合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大体观察:两种吻合术后愈合早期(3d、1w)均有纤维组织或不同程度的肠粘连。手术愈合晚期(2w、3w),激光焊接吻合的肠管与正常肠管几乎难以分辨,而线缝合的肠管可以发现残余的缝隙和白色的线状疤痕。病理组织学观察:激光焊接吻合术在手术后愈合早期(3d、1w)炎症细胞比丝线缝合吻合术后愈合早期的炎症细胞浸润少,无粒状缝隙。术后晚期(2w、3w)有较少纤维组织增生及疤痕形成,未发现缝线肉芽肿。 结论: 1.激光组织焊接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无缝合外科手术技术,以其无缝合吻合、无需进口材料、无针创以及不留残余缝隙、弱炎症反应、减少伤口的感染和收缩的优势在临床应用中有很大的潜在价值。 2、低能量CO2激光吻合的肠管在吻合口爆裂压力和远期病理观察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3、低能量CO2激光焊接小肠及其它组织是可行的。
其他文献
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断中,获得人体及生物体的形态和功能学信息主要依赖于各类成像技术。生物组织扩散光学成像对于从微米到厘米层次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可视化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空间频域成像技术SFDI(SpatialFrequencyDomainImaging)是一种全新的非接触、无损、大视场定量成像技术,能够快速解析出浑浊介质(如生物组织)的光学特性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论文在空
凝血与抗凝血的动态平衡对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液体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起着关键作用。当凝血因子或抗凝因子发生缺陷,平衡被打破,从而诱发出血或血栓形成性疾病。凝血酶原缺陷症(Prothrombindeficiency)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2000000,其病因是由位于人类染色体11p11.2的凝血因子Ⅱ(CoagulationfactorⅡ,FⅡ)基因突变,引起FⅡ
目的:  对两个由纯合子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factorⅦ,FⅦ)缺陷症家系进行实验室表型诊断和分子基因突变检测,以期寻找致病基因并初步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  方法:  检测两个家系先症者及其相关家族成员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纤
人工智能(AI,ArtificialIntelligence)在作为一门新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得应用在临床上,结合医学图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更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广受关注和研究。复杂性度量是一种通用的时间序列分析算法,是一种广义上的信息度量,特别适用于人体这一类的复杂系统所产生的数据。眼底自发荧光(FAF)图像作为近二十年来开展的一项技术,因其无损性和图像特异性已经成为眼底检查的一种重要手
学位
目的:  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3年-2016年间临床分离的产肺炎克雷伯碳青霉烯酶(KPC)肺炎克雷伯菌(KPN)的药敏特点、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及其同源性关系,明确我院近4年产KPC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情况和变化趋势,为医院感染管理及该菌株暴发流行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流行病学证据;评价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在产KPC肺炎克雷伯菌流行病学同源性分析方面的能力,
研究背景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患病率高达10.8%,总患病人数高达1.2亿.且患病率在不断升高,其预后差,治疗费用高昂,使得CKD成为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而肾间质纤维化(RenalInterstitialFbrosis,RIF)几乎是所有CKD的发展至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和共同特征,且其病变程度与CKD预后密切相关.因此缓解R
磁共振定量成像为研究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提供生物标记物。扩散定量成像能量化组织内水分子扩散性的改变,其中扩散加权图像的重建质量直接决定扩散参数值的准确性。磁化率定量成像能量化组织内磁性物质如铁的含量,其中磁化率图的重建质量直接决定磁化率值的准确性。本文分别针对扩散加权图像重建和磁化率图重建,开发了以下三个高质量重建算法:  (1)一种基于特征值分析的多次激发扩散加权图像重建算法,简称eIRIS。  多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s)是一类五聚体配体门控离子通道蛋白,它们通过与内源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和外源性尼古丁等配体分子结合,将化学信号快速转换为电信号,参与调节多种神经递质分子的释放和细胞内一系列酶促、基因调控及代谢反应。其中,神经型nAChRs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神经系统中,它们不仅在神经信号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导致人体对吸烟成瘾的关键分子,同时还是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
本文基于光强度传输方程和散射相位定理,使用微分干涉显微镜,设计了一套定量相位显微成像系统。该系统用来揭示在组织在癌变过程中,微观结构的三维改变和光散射特性的变化。同时根据组织光散射特性的变化,应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对对癌变和非癌变的组织智能分类。病例和方案:200例肺部活检者的未染色石蜡包埋病理切片,其中包含70例正常体检者和130例肺鳞癌患者。在DIC显微镜下采病理切片集焦平面和散焦1μm处的图像
学位
当前人们对神经系统的研究已经进入细胞和分子的水平。近年来,采用平面传感器阵列来检测细胞膜电位等各项参数的细胞传感器得到了很大的进展,相对于以往的检测方式,具有无损,保持细胞正常生理状态等特点,这类传感器最普遍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采用FET阵列形式,另一种采用平面金属电极阵列形式。一个高精度低噪声的放大电路对细胞电生理活动的定量研究是十分重要的,而细胞芯片多通道扫描传感接口电路及其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