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当“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在主流文坛轮番登场时,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打工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悄然诞生。新世纪以来,打工文学逐渐走向成熟,在思想深度、语言风格及艺术技巧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并且开始得到主流文坛的关注,影响力与日俱增。本篇论文以新世纪打工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论文主体尝试从五个部分对其苦难书写进行论述:第一章,概述打工文学的界定以及新世纪打工小说创作现状,以期对打工文学和打工小说能有粗略的勾勒;第二章,对新世纪打工小说的苦难主题进行探究,着重论析打工者的生活苦难:在物质需求方面,打工者在困顿、窘迫中苦苦挣扎;在身体欲望上,打工者因需求得不到满足,饱受着性压抑的煎熬,引发道德放纵和人格的变态;第三章,着力于打工者精神苦难层面的分析。在精神上,打工者漂泊在城乡之间,无法给自己定位,充满了身份的焦虑之痛;家园的失落,城市潜藏的危机,使打工者缺乏安全感,感到迷茫、焦虑和无助。第四章,探究打工者在对苦难进行抗争时采取的不同方式,并从中透视人性的沉浮挣扎。面对种种生存苦难,打工者采用了不同的应对方式,有的选择了逃离,在城乡间不断徘徊游走;有的则选择堕落,靠出卖肉体寻找获取金钱的捷径;有的选择犯罪的方式以暴抗暴或谋取不义之财;有的选择默默忍耐,用巨大的坚韧承受苦难。新世纪打工小说展现了打工者不同的生存选择,从中透视人性的挣扎与嬗变,描写出打工者可悲的生存境遇与命运。第五章,对新世纪打工小说的意义价值以及困境和不足进行总结或反思。新世纪打工小说对于打工者生存苦难的表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一种现实主义创作,将描写的焦点对准在城乡夹隙中、在社会角落里生存的打工者。它使沉默者发出痛苦之声,呈现被遮蔽的生存状态。在对打工者悲苦境遇的描写中,透露出浓厚的人文关怀。打工小说在苦难书写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过度宣扬苦难,遮蔽了打工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再就是止于表述苦难、缺乏深度的思考,简单地拒绝城市文明,价值立场偏颇等等。对此,打工小说作家需要超越宣泄,探寻超越苦难的力量,找到救赎之路。本论文试图从主题研究方面,对新世纪打工小说的苦难书写进行深入探究,并与之前作品相比较,以期对新世纪打工小说的主题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和把握。打工文学在产生之初,就以鲜明的社会意义为特征,而对打工者生存苦难的书写,正是其发出声音,以引起疗救注意的方式。新世纪打工小说在对打工者生存苦难的书写中,揭示了打工者可悲的生活境遇和人生命运,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虽有不足,但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在这进程中付出大量青春和血汗的打工者做了文学的记录和描绘,具有特殊的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