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上海南市具有悠久历史的群学会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对该社团的立会背景、会员结构、组织架构、运作机制、政治参与以及文教活动的梳理,还原晚清以来地方性社团的历史面貌,探究地方性社团在近代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20世纪初年,在“合群进化”思潮的鼓荡以及“力谋公益”的共同诉求下,群学会应时而生。合理制衡的组织架构以及民主决策的运行机制,是其作为新式社团的突出特点。会员中的地缘、血缘关系,则是其传统面向的集中体现。新旧并存,群学会作为一个民间社团,其过渡性色彩明显。经过清末的惨淡经营,群学会于民国初年迎来会务的急剧扩张,一时之间会员遍布海上政、商、学三界,成为上海南市颇具影响力的地方社团。基于对清王朝专制的不满,群学会政治态度日趋激进,个别会员甚至身预革命,为上海光复出谋出力。辛亥鼎革,会员积极投身地方自治事业,力谋地方公益,该会呈现出政治化的趋向。“二次革命”后,时局动荡不安,群学会深感难以作为,于是转而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除了继续开办自清末即已创设的附属小学之外,还极力兴办特殊教育。其中,尤以特殊教育的成功而倍受瞩目。同时,借助于地方士绅名流的影响,部分会员相继投入县志的编纂工作,对地方文化建设出力颇多。而会员的日常文娱生活,则为昆曲的保存和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透过对群学会的个案研究,我们发现扎根于地方社会的民间团体,借助于地方社团的权力网络,积极从事政治、教育以及公共文化等方面的活动,是地方社会中一支极具建设意义的力量。另一方面,处于转型之中的近代地方社会,也对地方社团产生了很大的形塑作用,使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地方社会的新旧代谢,左右着地方性社团的兴衰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