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它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是长江上重要的调蓄湖泊。由于其位置和环境的特殊性,每年有几十万只西伯利亚候鸟在此越冬,使其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湿地和候鸟保护区。近年以来,随着长江干支流的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控制性水库的建设、尤其长江三峡工程建成蓄水运行以来,鄱阳湖水文节律发生较大变化。水文观测数据表明(湖区星子水文站),一是枯水时间提前,水位低于10米的时间比平均提前约33天,低于8米时间平均提前40天。二是枯水期延续时间长,水位低于10米的持续时间延长61天,低于8米天数平均延长51天。三是枯水期水位下降,枯水期水位比平均降低了2米左右,湖体面积呈现大幅缩减。四是水质恶化,枯水期总体水质由上世纪的Ⅰ-Ⅲ类下降为现在的Ⅲ-Ⅳ类,部分区域出现Ⅴ类水质。长江干流上水库群汛后蓄水造成的鄱阳湖秋冬季低枯水位,严重影响湖区生态平衡并制约当地经济发展。为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提高湖区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在国务院批复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中明确提出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2015年,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被国务院列入全国172重大水利工程,由发改委、水利部加快论证,由江西省加快推进实施。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设计复杂的江湖关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国内外关注程度高、前期工作大。经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和江西省开展大量的专题研究工作后。初步明确以生态方式建设管理,建设上采用开放式全闸,管理调度上以“调枯不控洪”为原则,将3月底至8月底列为其江湖连通期,汛末至次年汛前为枢纽调控期,实现江湖两利、动态调控。从生态角度分析,鄱阳湖水利枢纽建成后对湖区生态环境造成较大改变,将对生物生存繁衍及其多样性影响较大,尤其是枯水期水位上涨后影响湿地植物、水生物、候鸟越冬。同时,水利枢纽建设或将影响部分鱼类的正常迁徙繁殖。但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枢纽建设将解决湖区人民群众在枯水期的取水、用水问题,保障用水安全;同时对湖区血吸虫疫情的控制将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