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剂胁迫下颗粒物对饮用水中微生物的影响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dn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用水系统中存在大量的颗粒物,不仅造成水体浑浊,吸附水中微生物及有机物质,同时也会为微生物抵抗消毒剂灭活提供了躲避场所,威胁饮用水水质安全。尽管颗粒物对微生物的保护现象有大量报道,但目前有关消毒剂胁迫下颗粒物对微生物保护作用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饮用水中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静态模拟实验装置,考察了不同消毒剂胁迫下颗粒物对微生物的保护效果,通过分析其生理特性、表面特征和聚集行为等解析颗粒物对饮用水中微生物的影响机制,可为饮用水系统中微生物生长控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新的思路。本文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本文研究了针铁矿浓度对微生物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当没有消毒剂影响时,针铁矿投加量对水中微生物对数失活率基本没有影响;0.5 mg/L氯胁迫下,随着针铁矿浓度增大(0-20 mg/L),微生物对数失活率从1.266±0.154下降到0.880±0.083;但随着氯浓度的增大,针铁矿对微生物的保护效果会有所下降。观察微生物聚集行为发现,针铁矿不仅促进水中微生物的聚集,也促进微生物在载片上附着和生物膜的形成以及加速氯的衰减过程,特别在0.5 mg/L氯的条件下。因此,消毒剂胁迫下针铁矿的存在会促进微生物的聚集行为、消毒剂的衰减过程,进而对饮用水中微生物起到保护效果以及调控微生物的分布。其次,研究了胞外聚合物在针铁矿对微生物保护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结果表明,消毒剂(0.5和1.0 mg/L氯)存在时,增大针铁矿投加量(0-20 mg/L)促进水中微生物胞外聚合物的生成,特别是胞外多糖,从0.35±0.11μg/m L增长到0.56±0.11μg/m L。多糖去除实验显示,去除多糖会降低微生物的水中聚集能力以及生物膜的形成,调控微生物的存活率及其分布特征;进一步证明针铁矿通过胞外聚合物的分泌,改变了微生物的表面特征,进而影响微生物的聚集行为。最后,研究了消毒剂胁迫下高岭土对饮用水中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消毒剂或消毒剂浓度较低时(0.5 mg/L),高岭土投加量对微生物对数失活率基本没有影响;当面对1 mg/L氯胁迫时,高岭土展现出明显的保护效果,随着高岭土浓度增大(0-20 mg/L),微生物对数失活率从1.117±0.021下降到0.780±0.020,并且微生物聚集体大小和胞外聚合物也随着高岭土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这说明在消毒剂胁迫下,高岭土促进微生物胞外聚合物的生成和聚集体的形成,增强抵抗消毒剂灭活的能力及调控微生物的生长和分布特征影响其对微生物的保护效果,尤其在1.0 mg/L氯时,其影响较显著。
其他文献
惯性是电力系统的一种固有属性,是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通过电力电子变换器大量接入电网,电力系统惯性水平不断下降,对系统频率稳定性造成严
目的1.构建基于IMB模式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2.验证基于IMB模式的干预方案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包括两个部分:IMB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已然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沉重负担。而从经济上入手,才能解决环境的根本问题,所以绿色金融在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的高速发展,服务业贸易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贸易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然而近几年,我国的服务贸易逆差在不断扩大,并且服务贸易中
采用植物生长箱溶液培养方式,对白三叶幼苗进行了不同光强(2个水平)和氮浓度(5个水平)处理,探讨其生长、生物量和光合生理特征对生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两种光强下白三叶幼苗茎和
通货膨胀这一经济学名词特指价格水平的上升,通常被认为是物价水平的过度上涨。通货膨胀的加剧对企业财务运行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将简要分析通货膨胀对我国企业财务运行的影
《玉篇》是我国第一部楷书字典,书中记载了大量古代字词的音义,对后世辞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原本《玉篇》自成书后先后经梁代萧恺、唐代孙强、宋代陈彭年等删改,期间更是流传着各类传抄本。自宋本刊行后,前代各版逐渐亡佚,今可见仅存自日本寻回《玉篇》残卷和宋代《大广益会玉篇》完本。顾氏《玉篇》原貌及其版本流传究竟如何一直是学界探讨的问题之一。《慧琳音义》是研究佛经音义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广征博引,其中《玉篇
电能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联系紧密。超额生产或缺额生产会影响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因此,精准的负荷预测技术在规模不断扩大的电网环境下具有现实意义。传统负荷预测方法因特征提取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应付电网调控需求。针对现有负荷预测方法的不足,本文结合深度学习对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模型进行设计,并与多种负荷预测模型进行预测效果对比,说明所提负荷预测模型在预测精度和训练速度上的优越性。首先,对电力系统负荷预测问题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