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计算机三维重建损伤机制模拟及分类目的: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累及后髁,其损伤机制复杂,文献少有报道。第一部分的研究目的是应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模拟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损伤机制,并根据模拟出的三维损伤机制提出相应的骨折分型。方法:1.采用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CT影像资料。将所选用的骨折影像资料的DICOM文件应用MIMICS软件进行处理,分别重建胫骨平台及股骨髁的三维模型并移动调节胫骨平台的位置,使其移位的关节面与股骨髁相匹配,重现膝关节在胫骨平台骨折屈曲损伤时的位置并记录胫骨平台位移的数值。2.根据骨折区域,将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分为单髁简单型骨折、双髁复杂型骨折,根据本研究所模拟的损伤模式,进一步分为:单纯内翻屈曲型骨折、单纯外翻屈曲型骨折、中立屈曲型骨折、内旋屈曲型骨折、外旋屈曲型骨折。3.3名独立观察者分别训练应用PACS学习观看CT影像,并应用M IMICS学习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模拟受伤机制。3名观察者经过练习后分别对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类,并于8周后打乱资料顺序,3名观察者再次对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类。最终将分型结果进行组间、组内的可信度检验。结果:1.第一部分研究选取108例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病例资料。根据骨折区域的不同,分为:单髁简单型骨折(33例)、双髁复杂型骨折(75例);根据本实验的损伤模拟机制进一步分为:单纯内翻屈曲型骨折(4例)、单纯外翻屈曲型骨折(29例)、中立屈曲型骨折(14例)、内旋屈曲型骨折(38例)、外旋屈曲型骨折(23例)。2.应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模拟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损伤机制的分型系统组间可信度0.66,组内可信度0.71,均为高度可信。小结:1.应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模拟技术能够推断出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损伤机制。2.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往往伴有膝关节的旋转。3.应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模拟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损伤机制的骨折分型可信度高。第二部分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学特点及伴随损伤目的: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是复杂的关节内骨折,其骨折形态各异,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的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不同形态学特点及伴随损伤,有助于进一步全面理解记忆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方法:1.选取本研究第一部分的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影像学资料。应用计算机三维重建胫骨平台,观察骨折的形态特点。2.应用计算机三维重建胫骨平台,观察主骨折平面的方向位置。3.应用计算机三维重建胫骨平台及腓骨,观察比较不同类型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伴随腓骨骨折、胫骨髁间嵴骨折、胫骨平台前外象限区域骨折、胫骨平台后外象限区域劈裂以及塌陷骨折发生机率的差异;比较胫骨平台后外象限区域劈裂骨折及胫骨平台后外象限区域塌陷骨折所伴随腓骨骨折机率的差异。结果:1.对于单纯内翻屈曲型骨折,股骨髁和胫骨平台之间的骨折应力区位于后内侧平台。对于单纯外翻屈曲型骨折,股骨髁和胫骨平台之间的骨折应力区位于后外侧平台,往往骨折是塌陷型骨折。对于中立屈曲型骨折,其主骨折面从后内侧区域开始,经过胫骨平台中心累及髁间嵴,至后外侧区域结束。后内侧骨折常累及近半个内侧髁,后外侧平台骨折往往是塌陷型骨折。对于内旋屈曲型骨折,其主骨折面从前内侧区域开始,经过胫骨平台中心并累及髁间嵴,至后外侧区域结束。后内侧骨折常累及内侧髁的大部分,后外侧平台骨折常发生塌陷和粉碎。对于外旋屈曲型骨折,其主骨折面从前外侧区域开始,经过胫骨平台中心并累及髁间嵴,在后内侧区域结束。平台前外侧骨折常发生劈裂和塌陷,后内侧骨折常累及内侧髁的一小部分。2.内旋屈曲型骨折的患者后外侧象限塌陷骨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外旋屈曲型骨折的患者。外旋屈曲型骨折的患者后外侧象限劈裂骨折、前外侧象限骨折和腓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内旋屈曲型骨折的患者。中立屈曲型骨折型和内旋屈曲型骨折骨折均伴有髁间嵴撕脱骨折,其中44.8%的单纯外翻屈曲型骨折和56.5%的外旋屈曲型骨折均伴有髁间嵴撕脱骨折。内旋屈曲型骨折的患者和外旋屈曲型骨折的患者伴随损伤的数量有显著差异(P<0.001)。后外侧胫骨平台劈裂骨折及后外侧胫骨平台塌陷骨折所伴随腓骨骨折机率有明显差异(87.5%vs.13.6%)(P<0.001)。小结:1.不同类型的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有不同的骨折形态特点及主骨折平面。2.不同类型的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伴随损伤不同,内旋屈曲型骨折的患者和外旋屈曲型骨折的患者伴随损伤的数量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第三部分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目的: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入路不同于一般传统内外侧入路,往往为后侧入路,手术较为复杂。本研究第三部分的研究目的是根据不同类型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特点以及各自损伤机制来制定具体的手术方案,对选用Carlson入路手术治疗的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进行术后评估。方法:1.选取Carlson入路手术治疗的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应用第一部分的研究方法依据计算机三维重建模拟的损伤机制进行分型。对于单纯内翻屈曲型骨折,采用膝关节后内侧S型弧形切口;对于单纯外翻屈曲型骨折,采用膝关节后外侧S型弧形切口;对于中立屈曲型骨折及内旋屈曲型骨折,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及后外侧S型弧形切口分别复位固定后内侧及后外侧骨折块;对于外旋屈曲型骨折,由于骨折区域涉及前外侧象限,应用Carlson入路处理完毕后方骨折后,再变换体位,行经典胫骨平台前外侧入路对前外侧象限骨折进行复位固定。2.记录每位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出院后每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行X线片检查,膝关节疼痛检查及膝关节活动度检查。记录每位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情况、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术后并发症。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标准判断骨折愈合时间,应用Rasmussen评分系统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应用Biggi等人提出的方法评价骨折复位情况。3.简单型单髁骨折归为A组,复杂型双髁骨折归为B组。t检验用于比较A组及B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Ras mussen评分、膝关节活动度;Fisher’s exact test用于比较A组及B组的骨折复位情况。结果:1.共66例经Carlson入路手术治疗的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病例资料入选本次研究,随访时间9-12个月(平均10.6个月)。按第一部分研究的分型系统分类:简单型单髁骨折32例(48.5%),复杂型双髁骨折34例(51.5%);单纯内翻屈曲型骨折4例(6.1%)、单纯外翻屈曲型骨折28例(42.4%)、中立屈曲型骨折12例(18.2%)、内旋屈曲型骨折16例(24.2%)、外旋屈曲型骨折6例(9.1%)。32例简单型单髁骨折归为A组,34例复杂型双髁骨折归为B组。2.简单型单髁骨折(A组)与复杂型双髁骨折(B组)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骨折愈合时间、Rasmussen评分、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优良(优等和良好)复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优等复位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小结:本研究结合屈曲型胫骨平台的骨折形态及损伤机制,将其分为简单型单髁骨折,复杂型双髁骨折,以Carlson手术入路为基础,对后内侧和后外侧骨折块按照不同的顺序显露或同时进行显露,分别对其进行单切口单钢板固定及多切口多钢板固定,并均取得了优良的复位及临床效果。在清晰全面地了解不同类型屈曲型胫骨平台的基础上,提供了相应的手术治疗策略及实用的手术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