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汶川地震发生后斜坡稳定性降低,极易诱发崩塌滑坡等灾害,散落在坡面与沟道的崩滑堆积物或成为泥石流的主要物源。在强降雨的诱发下散落在沟道的崩滑堆积物被激活,往往形成大范围泥石流灾害。鉴于此,收集有关龙溪河流域的地形资料,分析诱发泥石流形成的相关因子,运用信息熵模型与加权信息量模型进行泥石流的易发性评价,识别流域内泥石流沟道危险性分布,耦合FLO-2D模型进行极高易发区泥石流沟道的冲出规模预测,预测结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地震发生后斜坡稳定性降低,极易诱发崩塌滑坡等灾害,散落在坡面与沟道的崩滑堆积物或成为泥石流的主要物源。在强降雨的诱发下散落在沟道的崩滑堆积物被激活,往往形成大范围泥石流灾害。鉴于此,收集有关龙溪河流域的地形资料,分析诱发泥石流形成的相关因子,运用信息熵模型与加权信息量模型进行泥石流的易发性评价,识别流域内泥石流沟道危险性分布,耦合FLO-2D模型进行极高易发区泥石流沟道的冲出规模预测,预测结果为泥石流灾害的预警、危险性分析以及自然资源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2011年4月26日分辨率为2 m的影像对龙溪河流域的松散物源进行人工遥感解译提取,提取结果与google earth 3D影像实时对比,解译得到松散崩滑物源共2790处,崩滑物源面积729.440×10~4 m~2,计算崩滑物源体积5247.599×10~4 m~3,崩滑物源平均堆积厚度5.322 m。解译泥石流物源共1924处,泥石流物源面积658.600×10~4 m~2,泥石流物源体积5247.599×10~4 m~3,平均堆积厚度5.968 m。(2)综合分析龙溪河流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象水文与人类活动,初步选取影响泥石流发育的坡度、曲率、相对高差、地表粗糙度、坡向、岩性、距断裂带的距离、雨季月均降雨量与植被覆盖率9个影响因子。为筛选对泥石流发育有重要作用的因子,消除相关性较低或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因子,防止降低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模型精度,故使用多重共线性分析与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因子筛选。(3)基于信息熵模型预测泥石流易发性分区,计算各影响泥石流发育的相关因子权重,因子权重大小排序为距断裂带的距离、雨季月均降雨量、地表粗糙度、相对高差、岩性、植被覆盖率、坡度、坡向。利用Arc GIS按照因子对泥石流的影响程度进行赋值与归一化处理,以流域作为易发性评价单元,将归一化后的因子图层进行权重叠加,得到龙溪河流域的泥石流易发性分区结果。(4)基于加权信息量模型预测泥石流易发性分区,通过信息量模型的原理计算各影响因子分级区间的信息量值,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影响因子的权重,权重大小排序为距断裂带的距离、地表粗糙度、坡度、植被覆盖率、雨季月均降雨量、岩性、相对高差、坡向。利用Arc GIS对各影响因子的不同分级区间进行信息量赋值,使用“加权总和”工具对各因子图层进行权重计算,得到以流域为单元的易发性分区图。(5)对比信息熵模型与加权信息量模型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结果,发现两模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两种模型的极高易发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距断裂带0~3 km处。信息熵模型与加权信息量模型的极高易发区与高易发区的分区面积占比均超过55%,位置分布相似,集中在在龙溪河中下游。(6)基于信息熵模型与加权信息量模型识别研究区泥石流易发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八一沟、麻柳沟、黄央沟与麻柳槽沟均预测位于极高易发区中。基于FLO-2D模型对以上分布在极高易发区的泥石流沟道进行数值模拟,预测泥石流的冲出规模。由模拟结果可知,在“8.13”降雨工况下,预测八一沟、麻柳沟、黄央沟、麻柳槽沟泥石流冲出面积分别为146500 m~2、17500 m~2、12100 m~2、11500 m~2,冲出体积分别为380956 m~3、18479 m~3、34033 m~3、16209 m~3。使用Scheidl验证模型计算模拟冲出规模总体精度,将模拟预测结果结合野外实测各泥石流冲出面积与冲出体积,将各泥石流实际堆积区域(S1)与预测堆积区域(S2)重叠,计算得到本次各泥石流沟冲出模拟精度Ω值在1.392~1.605之间,说明泥石流模拟结果较为精确。(7)验证模型预测泥石流冲出规模合理性较高后,基于水文手册计算的泥石流流量,预测极高危险泥石流沟道在50年一遇、100年一遇下泥石流冲出规模预测。由模拟结果可知,在50年一遇降雨工况下预测八一沟、麻柳沟、黄央沟、麻柳槽沟泥石流冲出面积分别为200300 m~2、27000 m~2、15100 m~2、15400 m~2,冲出体积分别为817679m~3、42069 m~3、24320 m~3、24194 m~3。在100年一遇降雨工况下预测八一沟、麻柳沟、黄央沟、麻柳槽沟泥石流冲出面积分别为224200 m~2、30100 m~2、16300 m~2、16200 m~2,冲出体积分别为1205266 m~3、52786 m~3、26984 m~3、29917 m~3。模拟结果显示泥石流冲出规模较大,泥石流危险性较高。
其他文献
截至2021年末,我国目前统计的65岁以上人口达2亿人,在总人口中占比达14%。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让越来越多的商用养老地产项目投入到实际运营当中,也让商用养老地产项目运营模式不成熟、养老服务水平低、运营成本高、投资回收慢等问题逐渐暴露。为合理解决商用养老地产运营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需要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商用养老地产运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应用研究。通过该研究,在理论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越来越重视文化输出,积极地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优秀中国文学作品通过外译走向世界现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解密》是中国当代作家麦家的代表作,其英译本Decoded由英国汉学家Olivia Milburn与Christopher Payne合作完成。当前,《解密》已被翻译成30余种语言,引起了广大读者对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兴趣。该小说不仅在国外市场取得巨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同身边的事物产生互动与交流。人们通过身体体验形成概念、范畴等,通过身体理解客观世界。反过来,人们也会利用外界事物来理解人们自身。于是,有不少研究者开始关注“喻人”词语的研究,如动物喻人、植物喻人、服饰喻人等。然而在汉语词汇中,建筑类词汇也占有一定的比列,但是关于建筑类词语的大多数研究都是在集中探讨建筑类词语的所有引申义,对建筑类词语喻人这一特定语义范畴的研究较少。有鉴
概念隐喻以体验为基础,是人们构建语言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它可以使抽象陌生的事物具体化,是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近十年来,国内外从概念隐喻的视角研究疾病新闻语篇已有许多成果,但通过概念隐喻的手段对疾病新闻报道中的形象建构研究却很少。有鉴于此,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以《中国青年报》有关医务人员的抗疫新闻报道为语料,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研究:(1)在关于医务人员抗疫新闻报道中,着重使用了什么概念隐喻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lass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简称GFRP),由于具有许多优点,如:耐酸碱、强度高和重量轻等,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土木工程中,其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热点。GFRP管可以有效约束混凝土,从而提高承载力;同时,由于GFRP管具有耐酸碱性,能代替钢管混凝土在恶劣环境中工作,保护核心混凝土不被腐蚀,提高结构的耐久性。但是在实际工程中,GFRP管混凝土不能像钢
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Concrete-Filled Double skin Steel Tubular,CFDST)是一类在高层建筑、输电塔、大跨度桥梁、滨海和海洋结构、装配式结构等各类工程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复合构件。建立精确的轴压承载力预测模型对该构件的推广应用至关重要。本文以圆形CFDST短柱构件为研究对象,主要完成了两项工作:本文整理汇总了自1995年至今关于圆形CFDST短柱轴压承载力的
中国学术“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部分。《中国法理学发展史》外译是中国学术“走出去”的组成部分。本篇报告以笔者翻译的《中国法理学发展史》第二章为文本基础,重点关注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5类难题:书名翻译的多元与选择(文内书名、文外书名)、文化词负载词翻译的多元与选择(文化核心词、国家治理理念、传统法律术语、常规文化词)、古文翻译的多元与选择(语义内容、语言形式)、原文内容欠佳的翻译多元与选
钢管混凝土管节点作为钢管混凝土桁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经在国内外的建筑、桥梁、输电塔架、海洋平台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主管内填混凝土增大了主管的径向刚度,钢管混凝土节点破坏时主管节点位置变形比较小,直接套用空心钢管节点主管变形的承载力公式是偏于不合适的。目前针对圆钢管混凝土相贯节点静力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的破坏模式下的节点承载力,计算结果往往偏于保守。实际工程中钢管混凝土管节点往往作为桁架出现
高校高层学生公寓具有可燃物多、人员密集的特点,火灾发生时极易造成建筑物内人员的生命财产损失。为提高高校高层学生公寓火灾防范能力,保证火灾发生时公寓内人员得以安全疏散,增强公寓内人员应急意识,研究将BIM技术运用至消防研究中,具有成本低、可视化强与结果可复现的优点。通过选取某高校高层学生公寓进行火灾数值模拟与疏散仿真分析,具体内容如下。首先,通过构建某高校高层学生公寓BIM模型,做出4个假设并设立七
多智能体系统由多个能够获取周边信息且具有自主活动能力的智能体组成。由于其在智能电网、机器人系统、智能交通、无人机编队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它的一致性问题研究已经引发了极大的关注。目前,有关一致性的研究成果还集中在单一智能体组成的多智能体系统。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各个智能体之间难免存在系统参数不一致或动力学特性差异。为实现这类多智能体系统的完全一致性,仅通过设计简单的线性反馈控制协议是难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