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对丙泊酚依赖大鼠自身给药行为的影响

来源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w200512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利用大鼠静脉自身给药法评价丙泊酚的精神依赖性,建立丙泊酚依赖大鼠模型;丙泊酚依赖模型大鼠腹腔给予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和D2受体拮抗剂spiperone,观测大鼠的觅药行为,判断多巴胺受体是否参与了大鼠对丙泊酚的依赖;丙泊酚依赖大鼠的伏隔核微量注射SCH23390,观测大鼠的觅药行为,判断伏隔核的D1受体是否介导了大鼠对丙泊酚的依赖。 方法: 清洁级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40~270g,年龄14周,随机分为4组(n=6):脂肪乳对照组(C组),丙泊酚0.56 mg/kg组(P1组)、1.00 mg/kg组(P2组)、1.70 mg/kg组(P3组)。麻醉后,右颈外静脉插管,一端插入右心房,另一端从经皮下在背后穿出,并穿上马甲保护管子。注射青霉素100000 U抗感染,单笼饲养,恢复7d后进入实验期,每天为3小时。实验笼内设有效鼻触开关和无效鼻触开关,在固定比率(Fixed Ratio=1,FR1)程序下连续训练14个实验期,大鼠鼻触一次有效开关注射一次丙泊酚或脂肪乳剂,鼻触无效开关不注射丙泊酚。在注药开始后的30s内如再次触动触鼻开关则不能获得药物注射。实验由计算机控制,每天训练限定最高注射次数为50次。记录大鼠的有效鼻触、无效鼻触和每天药物注射次数。24只大鼠,用丙泊酚1.70 mg/kg自身给药训练14天后,在训练前10分钟,分别腹腔注射多巴胺受体1拮抗剂SCH23390(0,10,30和100μg/kg)。继续训练3天,SCH23390的药效消失后,训练前10分钟分别腹腔注射多巴胺受体2拮抗剂spiperone(0,10,30和100μg/kg)。另外18只大鼠双侧伏隔核立体定位后,用丙泊酚1.70 mg/kg自身给药训练14天建立丙泊酚依赖大鼠模型,伏隔核内分别微量注射SCH23390(0,0.5和2.5μg/side)。 结果: P2组于注射第4天有效鼻触开始明显增加(P<0.01),随时间逐渐增加,于注射第12天趋于稳定(P>0.05)。P3组于注射第2天有效鼻触开始明显增加(P<0.01),随时间逐渐增加,于注射第8天趋于稳定(P>0.05)。P2组和P3组的大鼠有效鼻触和无效鼻触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两组大鼠可以形成稳定的自身给药行为。而C组和P1组的大鼠有效鼻触和无效鼻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两组大鼠不能形成自身给药行为。与C组和P1组比较,P2组和P3组有效鼻触和每天药物注射次数增加(P<0.01);与P2组相比,P3组每天药物注射次数增加(P<0.01)。4组间无效鼻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1组与C组有效鼻触和每天药物注射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3天丙泊酚的日摄入总量3组呈剂量依赖性(P<0.01)。腹腔注射SCH23390可以抑制大鼠的自身给药行为,减少大鼠的有效鼻触(P<0.01)。和对照组相比,SCH23390剂量30和100μg/kg明显的减少了大鼠的注药次数。而腹腔注射spiperone不能改变大鼠的自身给药行为(P>0.05)。伏隔核注射SCH23390(2.5μg/site)也能有效抑制大鼠的自身给药行为。和对照组相比,SCH23390(2.5μg/site)大鼠的有效鼻触和药物注射次数明显减少(P<0.01)。 结论: 1、丙泊酚1.00和1.70 mg/kg可通过自身给药法建立丙泊酚依赖模型,丙泊酚1.70 mg/kg模型优于丙泊酚1.00mg/kg模型。 2、丙泊酚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有较强的精神依赖性。 3、D1受体参与了丙泊酚的精神依赖性。 4、伏隔核内D1受体介导了丙泊酚的精神依赖性。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发作间期脑电图异常放电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定量分析脑电图在癫痫患者中的变化规律,评价脑电图在癫痫患者认知损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自2011年8
目的:研究并探讨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患儿血浆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br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