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的基础是解释水平理论,在解释水平理论基本观点基础上探讨解释水平在个体公正判断中的作用。解释水平理论作为社会心理学的宏理论,广泛应用于个体决策、政策制定等领域,其中应用于个体决策中道德判断的研究越趋完善。解释水平理论及系列研究表明,解释水平越高对道德判断的态度越鲜明(即,合乎道德的事件被评价为更合乎道德,不合乎道德的事件被评价为更不合乎道德)。本研究旨在将道德判断的范围扩大到社会公正判断上,重点探讨的是对不公正事件判断的影响,最终期待拓展解释水平理论的适用范围。研究包括四部分:均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的第一步和第二部旨在编制和修订社会公正事件评价量表。第一步通过问卷调查,选出符合研究需要的社会不公正事件。第二步二根据已有研究社会公正度的四个维度设计情境化的社会公正事件评价量表,最终获得一个可有效测查青年大学生社会公正感的诊断性的量表。量表内容包括:情境一:高考分省份录取,情境二:非985、211毕业生就业歧视,情境三:“走关系”现象,情境四: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情境五:官方控制网络言论,情境六:科研工作者工资水平较低。量表情境的设计是根据一定的原则将现实发生的事件进行适当的改编。实验一在前两步研究的基础之上,探讨诱导后的个体解释水平对社会公正事件判断的影响。实验采用How&why启动范式诱导被试的解释水平,接着施测行为识别量表以及社会公正事件评价量表,最终分析解释水平对公正事件判断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体解释水平高低对道德情境二、五、八以及公正情境一、四、七的判断存在显著影响,即高解释水平倾向对公正判断的态度越鲜明(即,不合乎公正的事件被评价为更不公正)。对情境三、六、九的判断并没有出现差异,正文对其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实验二探讨心理距离对个体公正判断的影响。有研究者认为在解释水平对个体决策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心理距离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距离远,被试倾向于高解释水平表征;心理距离近,被试倾向于低解释水平。实验二通过对心理距离的操纵,发现人们在远的心理距离条件下,被试对于情境一、九的评价更加严厉,而在近的心理距离条件下则会显得相对温和。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距离的不同对情境三、四、六、七的评价并没有产生影响,正文对可能的原因进行了阐述,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参考。研究最后分析了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以及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