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武汉城市圈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有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现有的资源供给和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无法满足传统模式下经济的高速发展的要求。本文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内涵入手,进行武汉城市圈资源和环境效率的评价研究。本文在归纳城市圈资源环境相关理论、分析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及与中部其它城市圈资源环境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源、环境效率进行定量研究的三种主要方法,即物质流分析法、生态足迹法和生态效率法的比较研究,选择生态效率法作为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效率的评价方法。评价思路是将武汉城市圈处理为一个暗箱,仅从流入这个暗箱的资源量和输出废物量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模型选择。模型依据IPAT方程,根据导向性、简单性、可比性、数据可获得性原则,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选取了五个指标,构建了基于IPAT方程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指标评价体系,从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废水、废气排放、固体废弃物产生这五个方面分析比较了2000~2007年全国、湖北及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情况,并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现状及发展进行了评价。通过评价得到如下初步结论:①能源:武汉城市圈能源生产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能源生产率的增长率应由2.75%提高到5.6%,其中武汉、黄石、鄂州为节能重点市;②水资源:武汉城市圈近年来水资源生产率得到很大提高,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水生产率增长率应由12.1%调整为14%,其中黄石、孝感的工业用水及孝感、黄冈的农业用水应重点关注。③废水:武汉城市圈各市政府对污水治理比较重视,COD生产率的增长率调整到13%,即达到国家“十一五”规定到2010年COD排放量较“十五”末下降10%,其中黄石、鄂州、孝感三市废水COD减排压力较大。④废气:湖北省对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管理相对较好,SO2排放增长指数较国家平均水平低,依据湖北省“十一五”环境规划及湖北省实际水平,将SO2生产率的增长率调整为10.7%,以保证到2010年武汉城市圈SO2排放量不增加。⑤固废: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对工业固废产生控制较为严格,因此固废生产率的增长率调整较小,由6.05%调整为7%。本文最后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系统构建的资源节约及环境友好发展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