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存在严重不均等的严峻形势下,个人所得税作为政府几乎唯一的再分配手段,自1980年开征之初,其功能即被定位为收入再分配功能,此后又频繁经过五次修正,目的均是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另一方面,我国个人所得税是分类所得税制,具累进性,在调节收入分配的过程中会扭曲经济行为,产生额外负担,因此有必要在分析其再分配效应的同时也分析其福利效应,以此方能全面评价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为此,本文利用相关模型和数据展开此工作。在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方面,本文从以下四方面展开。首先,本文分析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总体分配效果。利用城镇住户调查数据,作者测算了2000年至2011年个人所得税的MT指数。结果显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总体上逐渐增强,但幅度不大,且从MT指数的绝对值来看,再分配效应较弱。当分析其纵向公平效应和横向公平效应时,发现个人所得税产生了微弱的横向不公平效应,故再分配效应主要由纵向公平效应决定。为此,根据Kakwani的分解方法,本文分别考察了个人所得税的平均税率和累进性。结果显示平均税率除税制调整的2006年、2008年和2011年下降外,总体呈递增趋势,但其值较小。值得注意的是,累进性变化趋势大体上与平均税率变化趋势呈负相关关系,基本符合Wagstaff et al发现的规律。其次,本文从微观层面考察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通过测算征税前后不同收入户收入份额的变动,作者发现除占总调查人数20%的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的税后收入份额下降外,其余收入户的税后收入份额均有所提升。但是低收入户和最低收入户的税后收入份额提升的幅度较小,均不超过0.01%;而中等收入户和中等偏上户税后收入份额提升的幅度较大,说明中等收入阶层是我国税制改革的最大受益者;高收入者收入份额下降的幅度在0.5%以内,说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较弱。再次,因工资薪金所得税、生产经营所得税和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税之和占总税额的90.91%(2011年),故分析这三种所得税的平均税率和再分配效应。结果发现,工资薪金所得税发挥了正向的调节作用,其平均税率递增,说明其对个人所得税再分配效应的贡献递增;生产经营所得税具累退性,其承担的税负远高于收入份额,且税负主要集中于低收入者,并于2006年税制调整后开始发挥正向的调节作用;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税的平均税率较高,但其平均税率在2005年以后递减,表明其再分配效应减弱。最后,将个税的累进性按税制要素进行分解。限于数据,本文只分析工资薪金所得税的免征额和税率结构对累进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工资薪金所得税的免征额提高会增强其累进性,但整体累进性会随着免征额的提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工薪税的税率结构累进性较强,但存在较低级距之间累进速度过快,税负提升较快,级距过窄等问题。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福利效应方面,本文利用基于阿特金森不平等指数建立的社会福利函数,分别测算在收入不平等厌恶指数ε=0.5和ε=2下社会福利变化的相对量(即税后福利与税前福利的比值)。结果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产生了社会福利净损失且福利净损失递增,但社会福利变化的相对量接近于1,说明个人所得税对社会福利的影响较小。同时作者也分别测算了工资性所得税、生产经营所得税和财产性所得税的福利效应,结果显示这三种所得税均产生了福利净损失。其中工资性所得税产生的福利净损失递增;生产经营所得税产生的社会福利净损失在2006年以后呈递减趋势;财产性所得税税后社会福利变化的相对量均小于1,且2005年以后其产生的福利净损失逐渐增多。当社会对收入不平等厌恶的程度加深时,个人所得税改善收入分配对社会福利产生的正效应大于可支配收入下降产生的负效应,其提高了社会福利,但提高的幅度不大,同时工资性所得税、生产经营所得税和财产性所得税均产生了福利净收益。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以下两方面:1、研究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时,作者考察了横向公平效应和纵向公平效应,并分析工资薪金所得税、生产经营所得税和股息红利所得税的平均税率和再分配效应,最后分析工资薪金所得税的税率结构和免征额的累进性。通过以上研究,作者发现一些影响我国个人所得税再分配效应的深层次原因,而已有研究在这些方面的分析不够详尽。2、本文测算了2000年至2011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并分析了工资性所得税、生产经营所得税和财产性所得税的福利效应,从效率方面考察我国个人所得税。结合再分配效应分析,本工作提供了评价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一个全面分析体系,已有研究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福利效应方面的分析不够全面透彻。本文的写作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说明研究背景和意义,梳理国内外文献,概述研究方法与创新;第二章推导MT指数、P指数等,为后文分析再分配效应提供分析工具;第三章从四方面系统地分析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第四章分析个人所得税的福利效应;最后一章结论和展望,总结本文研究结果,并根据本文的不足提出后续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