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变迁,这些变迁还在持续深化演变之中,审视农村正在发生的制度变迁,对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镜像作用。本文对农村粮食市场演变进行研究,分析市场制度变迁的多重逻辑及其互动关系,多元行为主体运用不同的策略进行博弈,参与到制度运行和变迁的过程中来,推动国家-市场-社会关系的重塑以及中国农村由传统到现代、由总体支配到多元治理的转型。有关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中,新制度经济学虽然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和抽象建构,开始审视经济活动所嵌入其中的制度环境,强调理性和效率对制度的产生、变迁和功能发挥的作用。社会学关于制度的一般性理解,往往陷入“结构—行动者”二元对立,吉登斯提出结构二重性及结构化理论实现了理论思维范式的创造性转换。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上述各不同的理论和研究视角,都直接以“制度”为出发点和话语方式,而忽视制度得以建立、运行和变迁的具体情境和场域环境。在此方面,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以及弗雷格斯坦的市场场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视角的转换和新的启迪。弗雷格斯坦提出将有组织的市场视为一个场域,剖析市场中行动主体的所作所为,梳理市场中行动主体之间的关系、市场与国家政府的关系,探究市场中社会结构、规则、制度等内容,研究市场的形成、稳定与转型机制等问题。基于对上文理论的借鉴吸收,我们提出市场制度内涵的三重维度以及市场制度变迁过程中多元主体行为互动的四重逻辑。市场制度的三重内涵指:首先,市场制度的精神意涵是确立市场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与交易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其次,市场制度是市场场域中多元行动主体之间互动模式及利益分配格局的稳定状态,既是行动者展开行动的逻辑依据,对行动者起到指导、规范、约束和形塑作用,也在主体的策略行动及博弈过程中重新被塑造,实现制度的演化与变迁。最后,市场制度是指维系市场正常运转、稳定性和高效率的社会结构条件,包括法律、理念、惯习和社会关系网络等形式。分析中国市场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一定不能忽视政府的角色,政府是市场场域中重要的行动主体,我们在分析市场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将政府逻辑划分为两个维度:国家的视角、科层制逻辑及政府角色差异。为了避免笼统地将市场中其他行动者视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主体以及将其行动逻辑归为市场逻辑的模糊界定,我们倾向于在具体的事件和实践过程中来分析行为主体的行动逻辑及其互动关系。具体通过粮食收购站的演变,分析其由政府附属机构到承包给个体,再到私营企业以及当下的多元化及产业化发展历程,阐释在组织范畴下的制度变迁过程及其背后的市场逻辑。通过农村粮食市场中的“经纪人”群体,分析其由在工商局/所登记备案到“乡村能人”担任的角色变迁过程,阐释农村粮食市场对“乡土中国”熟人关系、乡土伦理规范以及地方性知识的嵌入性,阐述制度变迁的社会逻辑。通过一个县域内农村淘宝项目的推进,分析农村粮食市场在互联网这种新的科技条件下,以及项目制作为新的治理技术背景下的演变形态,阐释在新的技术逻辑下的制度变迁路径。市场制度变迁的多重逻辑解释框架指出多元市场主体的行动逻辑及互动策略,实现相互之间利益格局的调整与关系重塑,也即推动制度变迁演进。在分析市场制度变迁的多重逻辑基础上,点明多重逻辑之间并非“矛盾斗争性”的替代选择,而是增量互补的多元并立。在市场制度变迁的“权力游戏”中,农民参与博弈能力的缺失或不足,探索提升农民自身参与博弈的能力,以实现市场制度安排由对农民的让利补偿转向共享共治的全新社会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