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湖北省红安县天台山景区为研究对象,以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为目标,以实地调查、生态机理分析、景观生态学方法、3S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天台山景区土地利用现状、植物资源、动物资源、水生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系统质量现状等方面的调查,评价旅游开发对天台山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合理的旅游开发建议和生态保护措施,以促进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为旅游开发策略和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1)天台山景区规划控制面积86.48km2,涉及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烟宝地二级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一期建设项目规划8块用地,面积65.58hm2,主要建设南门集散中心(A级)、座山湾集散中心(B级)、天台山景区(山顶)、爱河-红枫谷景区、银杏谷景区、香山湖景区、老君山景区、九焰山景区等,主要工程内容包括道路工程、建筑及景观工程、配套工程、公辅工程、索道等。项目总投资为38236万元。(2)天台山景区所在区域是在鄂东北低山丘陵的森林生态区内,其中生态系统包含有森林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灌草地生态系统、村落生态系统以及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与旅游资源开发。用地类型为:林地占71.94%、灌草地占14.17%、耕地占8.36%、水域占2.66%、建设用地占2.87%。(3)景区内植被较为丰富,有维管植物82科193属244种,其中蕨类植物门7科8属9种,裸子植物门5科9属11种,双子叶植物56科141属177种,单子叶植物14科35属47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和古树名木的分布;景区内有陆生脊椎动物4纲22目48科93种,有国家级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8种。(4)旅游开发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基础开挖、材料运输、弃渣场占地、植被毁坏以及施工过程产生的扬尘、废水、噪声等。采用恢复稳定性和阻抗稳定性对生态系统旅游开发前后质量进行评价。计算结果表明:从恢复稳定性看,天台山景区热量生产力1904.7g/(m2·a)、水分生产力1507.3g/(m2·a),旅游开发前植被总生物量为480241.41t,开发后植被生物量减少2034.73t,占整个景区内总生物量的0.42%,景区建设运行对区域景观体系的影响处于其生态承载力的限值以内,生态系统恢复稳定性较好;从阻抗稳定性看,旅游开发后,景区斑块特征指数即林地、灌草地、耕地的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均呈上升趋势,分维数均有减小,但变化幅度不大。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开发前分别为0.9438、0.3417、1.8924,开发后分别为0.9276、0.2036、1.6758。景观空间构型指数即林地、灌草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开发前分别为 0.0198、0.0214、0.0439、0.0015、0.0147,开发后 0.0199、0.0215、0.0441、0.0015、0.0144。总之,从斑块特征指数、多样性指数、空间构型指数等变化情况看,旅游开发对景区生态系统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幅度不大,景区生态系统阻抗稳定性较好。(5)依据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地等相关管理政策,核心景区、森林保育区、水源保护地严控项目建设。为此,建议天台山景区一期建设项目做适当调整,天台山核心景区仅做修缮性维护、香山湖项目从人文保护角度仅做民居保护性建设、索道建设需进一步论证选址、选线和数量,完善建设方案。(6)综上,天台山景区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具有一定影响,但只要完善开发方案、严格文明施工、加强环境管理,景区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至于使生态系统产生本质变化。从生态保护角度来看,天台山景区旅游开发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