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定价理论是现代金融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虽然经典的CAPM模型可谓是现代金融学理论的支柱,但是其诸多的假设都太过理想化,现实中的金融市场并不是如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完美,存在许多比如非流动性溢价等金融异象,因此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中的金融市场。这就促使人们积极地研究新的方法、新的模型以来更好地解释现实中的金融市场,其中比较热门的研究方法是在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中加入非流动性等微观结构因子。这种方法构建的新模型也能更好地解释现实中的金融市场,排除了传统资产定价模型中的一些弊端。评价金融市场是否成熟稳健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其是否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流动性好的资产,能够以较少的成本即时完成大量的交易,并且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很小。这样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较高,所以说良好的流动性也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重要指标。流动性差的资产,也即非流动性越大,相应的买卖交易成本会越大,则其所面临的非流动性风险就越大,因此投资者需要更高的预期收益来补偿高的非流动性,这就是“非流动性补偿”现象,也称为“非流动性溢价”。流动性的强弱直接影响的是交易价格,从而对投资者得决策也产生影响,所以说在金融市场研究领域,流动性因素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资产组合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Amihud和Mendelson(1986)被认为是对流动性和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最早的和影响最为深远的文献之一。但是Amihud构建的非流动性指标:收益与交易量之比,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规模效用,并不适应于所有的股票市场,这就促使我们构建新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的股票市场。本文使用一个新的价格冲击比替代被广泛使用的Amihud的收益与交易量之比。本文的这个新比率就是收益与换手率之比,它有许多吸引人的特征。通过使用2005-2011年上海与深圳证券交易所记录的所有A股的每日数据(剔除ST股及停盘超过一个月的股票),我们对这个比率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下文将毫不含糊地对其构建并解释,并摆脱了规模偏见。更重要地,它将股票交易频率的截面差异涵盖其中,通过近来观察的金融市场动态,这个容易被忽视的差异,极有可能是股票收益重要的决定因素。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结果,反对传统的交易成本和股票收益间存在简单直接联系的观点,我们提议在资产定价问题上,其是交易频率与交易成本的混合效应,而非孤立的单一方面原因。深入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与收益关系,不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基于流动性的资产定价模型,还有助于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理解,从而指导市场交易主体对金融资产的定价与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