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衍(1900-1995)是中国革命文化运动的活动家、组织者和领导者,享有盛誉的戏剧作家、报刊评论家、报告文学家、杂文作家和外国文学翻译家,人民电影的奠基人和拓荒者,同时他还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他参与创办了《浙江新潮》、《艺术》、《沙仑》和《早报》;领导创办了《救亡日报》、《建国日报》和《译报》;参与了《新晚报》、香港《华商报》、《世界晨报》、《新华日报》、《大众生活》、《新民晚报》的编辑工作。高汾评价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当代文豪,他不仅在电影、戏剧、文学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并且是个杰出的记者,在中国进步报刊史上的地位,可以与邹韬奋、范长江、胡愈之等人并列。《救亡日报》时期是夏衍新闻生涯的颠峰期。《救亡日报》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最初是由国共两党合办的报纸,在周恩来和郭沫若的领导下,夏衍坚持政治家办报的立场,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巧妙地利用统一战线政策,取得了报纸的领导权。他领导下的《救亡日报》宣传“抗日、团结、进步”,既有别于《新华日报》,更不同于一般的进步民营报纸,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重视传媒经营,通过上演话剧等手段多方募集办报资金,解决办报经费,并建立救亡通讯社、南方出版社和建国印刷厂,筹办造纸厂,设立图书销售部,走文化产业之路办报。他以“内容为王”,改革版面和文风,建立评报制度,推行“千字文”写作,倡导“短、平、快”,虚心吸取别人的办报经验,甚至向一些国民党报纸的负责人虚心请教,从“书生办报”之路走上“平民化”、“大众化”办报之路。他还重视新闻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开办战时新闻班,培养了一大批新闻人才。他尝试了“报纸杂志化”的办报实践,刊载大量的专稿和特稿,既突破了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垄断,又弥补了战时新闻的不足,使《救亡日报》这份四开的小报成为抗战时期影响较大的报纸之一。夏衍还担任过《华商报》、《世界晨报》、《新华日报》、《大众生活》、《新民晚报》等报刊的编辑和主笔,并在这些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通讯、时评和杂文,从其内容、质量和影响来看,堪称是培养和激发革命青年抗日救亡热情的火把。尤其是在《新华日报》的“司马牛”专栏、《世界晨报》的“蚯蚓眼”专栏、《华商报》的“灯下谈”专栏发表的杂感,三言两语、犀利泼辣,颇具鲁迅风格,丰富了报纸言论的写作手法。他提出的“国家哨兵论”的办报思想,是对“耳目喉舌论”的继承和发展。他的“以刊养报”的办报思想和“报纸杂志化”的办报实践对当今厚报时代的纸质传媒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