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柴油机SCR尿素喷射电控系统研发

来源 :集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823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MARPOL公约附则Ⅵ中TierⅢ排放控制标准的实施,机内净化技术已经很难满足TierⅢ法规对船舶柴油机NOx排放控制要求。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是满足船舶柴油机NOx排放控制最具前景的技术之一。目前,船用SCR系统技术核心基本为国外所有,因此,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SCR电控系统很有必要。为此,本文针对一船用柴油机进行SCR尿素喷射电控系统研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根据TierⅢ排放控制标准及《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认可及检验指南》相关要求确定SCR电控系统设计目标,进行电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和部件选型。其次,根据SCR电控系统硬件功能需求,选用S20M0T型PLC和HD102TC型HMI联合作为SCR电控系统的电子控制单元;设计的电源供给网络、Modbus通讯网络和CAN通讯网络将各元器件连接为一体,构成了SCR电控系统的硬件系统。再次,根据SCR电控系统设计目标,搭建电控系统软件架构。利用HMI组态软件通讯口配置工具设计了与硬件通讯的底层驱动软件;同时设计了基于模块化的故障诊断、MAP图查询、电控系统标定等上层应用软件。然后,设计开环控制策略、闭环控制策略、前馈修正模型和瞬态修正模型;提出了基于NOx加权比排放的NOx目标转化率规划方法。设计多种控制策略联合控制的逻辑控制程序,并实现对SCR电控系统上层应用软件的封装,形成完整的软件系统。最后,在柴油机实验台架上进行了SCR尿素喷射电控系统性能实验。尿素喷射计量泵误差标定试验结果表明:计量泵误差随着喷射量的增加而增加,设计的误差修正补偿程序可显著提高尿素计量泵的准确性。SCR尿素喷射电控系统台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基于前馈修正的开环控制策略时,E3和D2测试循环下的NOx加权比排放分别为1.77g/kWh和1.73g/kWh,各工况NOx比排放最高值分别为2.69g/kWh和2.73 g/kWh,NH3逃逸最大平均浓度分别为0.9ppm和1.5ppm;采用基于前馈修正的闭环控制策略时,E3和D2试验循环下的NOx加权比排放分别为1.91g/kWh和2.00g/kWh,各工况NOx比排放最高值分别为2.61g/kWh和2.94 g/kWh,NH3逃逸最大平均浓度分别为10ppm和6.0ppm。采用开环控制策略和闭环控制策略,在E3和D2试验循环下,SCR系统均能满足TierⅢ阶段加权NOx比排放和单工况NOx比排放限值要求,NH3逃逸符合10ppm限值要求。闭环控制策略与开环控制策略相比,E3试验循环下尿素喷射量平均降低了3.99%,D2试验循化下尿素喷射量平均降低了1.28%,采用闭环控制策略经济性相对较好。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船舶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船舶自动化技术不断地向全船综合自动化阶段发展。对于船舶机舱自动化水平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局部的、单一的、
近年来,随着嵌入式系统应用的日益广泛,智能仪表的设计和开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因此在智能仪表设计过程中,如何实现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已经成为嵌入式智能仪表应用的关键。本
我国的炼油产能渐渐进入了过剩时期,国内市场上的成品油零售市场也进入到了一个资源相对丰富的环境,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因而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国成品油零售企业以及
谐波检测是谐波诊断技术实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起到的是为诊断提供诊断依据的作用,对电气设备状态判断是否正确影响巨大。本文针对机车车辆驱动系统电力导线电流谐波信号
稳性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船舶行业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课题。它是确保船舶及各种海上浮体安全航行及作业的主要性能之一,同时也是船舶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世界各国制
在众多的现代三维测量手段中,视觉测量技术正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向。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测量手段,视觉测量基于严谨的理论和现代硬软件设施,以CCD作为信息载体,解析被测物体的
本文首先着重阐述了自然语言理解系统中特定领域内的时间序列,然后探讨了时间序列的语义理解在电子产品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对用户需求中以自然语言形式表达的时间信息和时间
三维物体测量是获取物体形态特征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航空、航天、工业检测、医学等三维测量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三维测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学术价
根据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可知,一套科学、高效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能够将工程整体的建造质量提升到最大,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工程按照既定时间完成,确保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能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很快融入创新驱动、创新方式和创新理念的发展浪潮中,并从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弊病以及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