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纪之初,教育部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2001a)要求全国所有小学开设英语课程。Shawer (2010)指出课程改革成败与否取决于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和传播者-教师。如果没有一大称职教师来落实教学,课程政策和课堂现实之间必然会出现严重脱节。小学英语新课程施以来,小学英语教师的数量有了显著增加。然而,小学英语教师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仍然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课程教学需要。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改革目标的契合度是任何教育创新获得成功的前提保障(Ruedaand Garcia, 1994;Fives,2003;Andersonetal.,1991)。Stern (1983)指出教学是一种即兴行为。近年来,教学是思维活动的观念日渐影响教师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外语教师教育逐步聚焦教师对其自身教学实践的概念化过程和教师教学实践背后的思考决策过程。Borg (2003:81)指出教师是积极思考着的决策者,教师的指导行为植根于以实践为导向的复杂的个人化和情景化的知识、思想和信念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外语教师教育并不是线性的由离散阶段构成的“方法-目的”之过程,而是教师教学信念和教学效能感自我发展与进化的过程。如果说教师的教学信念是其对教学行为的构想,那么教学效能感则是其教学投入的动力。教学信念和教学推理能力应成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聚焦点。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教师教学信念源于专门的高度情景化与社会化的意义构建活动。认知理论则强调作为意义生产者和问题解决者的学者在学习情境中的作用以及真实的教学情境对学会教学的重要性。本研究结合上述两种理论,立足教师信念的情境性和对话性,从社会认知视域重构中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和自我效能感结构。教学信念包括6个维度:关于学习和学习者的信念、关于教的信念、关于如何组织课堂的信念、关于如何培养语言技能的信念、关于如何帮助学生的信念和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念;教学效能感包括8个范畴: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能力、英语学科知识、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执行能力,教学评价和反思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人文素养。相对已有建构而言,研究者建构的教学信念和效能感结构及其因素对新课程环境中中国小学英语教师来说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研究者以此重构框架为指导,就个人背景和职业环境因素、教师信念持有状况、教学效能感强度及其对目前职业问题的认识信念四个方面的内容自编问卷,对江苏全省教师开展了大规模的在线调查。调查旨在解答如下三个问题:1.哪些个人背景和职业环境因素与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和教学效能感存在关联? 2.教学信念和教学效能感各自内部因素和两者整体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吗? 3.小学英语教师对其职业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认识和信念是什么?调查研究取得了如下发现:1.除了职称和上课频率因素外,其它不同个人背景和职业环境的教师在教学信念整体合理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除了性别、最后学历、关键期认识、在职学习态度、职业关注点和对教师教育影响因素观点外,其它不同个人背景和职业环境教师在教学效能感的整体强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个人背景和职业环境教师在教师信念和教学效能感大部分维度或范畴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出当下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应该针对性地聚焦下述方面:教学评价和反思、教学研究,人文素养、如何帮助学生、如何理解教、如何组织课堂活动和如何培养语言技能;同时反映出小学英语教师教师教育应该采用相同背景老师形成研修团队的分类培训模式。2.教学信念和教学效能感之间存在整体间的显著相关和各自内部大部分变量间的显著相关。语言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与关于学习和学生的信念和关于如何教的信念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关联。因此,合格的英语教师既要有过硬的学科知识基础又要有充足的英语教学理论知识。3.小学英语在教师专业资质和教学环境两方面都较以往有所改观。老师们认同新课程的主要观念,普遍性地重视语言技能、语言使用、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以及文化意识,趋同性地认识到作为语言输入主要途径的广泛阅读、高质量教学资源、最优化教学环境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然而,他们重视英语口语而低估语言知识的作用,把职业问题更多归咎于外部环境因素,而没有把它们与教师教学信念和教学效能驱动下的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与互动联系起来,重构资源环境的态度也剖为被动。上述发现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小学英语教师的群体性职业焦虑和职业倦怠状况。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尝试建构了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小学英语教师发展的融合式模式。该模式鼓励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专业环境、教师发展项目和教师认知的联动,大学、小学和发展中教师的联动,书本理论、教学实践和教学信念与效能感的联动以及教学信念与效能感、教师决策和教学指导行为的联动。小学英语教师发展应该减少从上而下的规约式指导,采用发现式和探究式活动帮助老师们螺旋式地形成基于中国小学英语课程实情的教师信念和教学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