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媒介素养教育的全球化趋势,它也正在成为中国教育的新动向。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尽管取得了一些理论与实践成果,但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探索和实践进程却面临着种种困难和阻力。本研究以“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为主题,在系统总结国外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经验、中国传统和当代实践三者关系的基础上,寻求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的目标和路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研究,要厘清本土化与全球化、现代化的关系,参照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其他学科的本土化研究成果,同时可借鉴其他国家、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经验。本研究发现,各学科的本土化都不约而同地从本土实践问题出发,强调理论体系、学术队伍和方法论的建构。同样,其他国家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也都从各自的媒介环境、媒介政策、教育体制等出发,注重与本土问题和媒介素养教育传统的结合。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经历了引入与起步、借鉴与成长、积累与深化以及反思与分化等四个发展时期。但本研究支持这样的观点,即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在1997年成为一个正式研究领域之前,就存在着一个漫长的萌芽期。在经历了本土吸纳、本土生成、批判反思三个阶段之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目前正在走向推陈出新。针对当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还存在着对国外理论、本国传统与当代实践三者关系的思考欠深入、忽视对中国特殊媒介政策与文化的分析以及忽视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传统等问题,本文提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应转变思路,即从历史的、现实的取向转向未来的视角,在确定“媒介对人的影响”为逻辑起点的基础上以原创性和自主性为目标,以形成本土意识、有一批致力于本土化研究的学术社群、正确处理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本国当代实践和传统的关系问题为条件,通过由外及内和由内及外两个维度,努力实现与西方国家的对话。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本土化方面,本研究认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应采取一种“积极建构的保护主义”的价值取向,即在教育目标上应该既有保护的色彩,也有积极建构的诉求;在教育模式上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当前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全面推进并不顺利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家庭教育更是由于其感染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成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战场。当前在我国开展家庭媒介素养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本土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南京市10所中学的高中学生及其父母、教师开展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学生使用媒介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娱乐的需要;家长对孩子媒介接触习惯的形成重视程度不够;家长和学生的媒介分析与评价能力整体偏低;家长的媒介参与意识低于孩子;家长在孩子的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在实施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基础,以提升家长媒介素养为中心,以培养良好的媒介接触习惯为主线,以培养分析和评价能力为核心,以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