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证相关性研究是中医对病的证候的认识。中医对病的证候的认识是动态的。因此,从动态角度进行病证相关性研究,有利于更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医对病的证候认识。而目前,病证相关性研究虽已取得众多成果,但对从建国以来不同年代的动态变化角度进行研究尚缺乏重视。所以,本课题以崩漏为代表病种,运用计量方法为主并结合传统的文献、理论研究方法,从不同年代动态变化的角度来研究崩漏的证候认识,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从新的角度加深对该疾病证候本质的认识,并初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建国以来中医证候理论的发展。1崩漏辨证论治认识规律的现代研究概况崩漏的治疗历来受到医家们的重视。现代对崩漏的证候已有较充分的研究。临床对崩漏的辨证论治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①直接辨证治疗;②以某方为主辨证治疗;③按出血期和非出血期辨证治疗;④按年龄段辨证治疗;⑤按月经周期辨证治疗。中医药在崩漏的辨证论治上具有较好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中医对崩漏病的证候规律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但通过系统查阅资料发现,从不同年代动态变化的角度,运用计量等方法,对建国以来至今运用中医理论治疗崩漏的辨证论治临床文献进行研究,以探讨崩漏的证候本质的报导尚未见。古代迄今中医崩漏的基本内涵无本质变化。2资料和方法采用文献、理论、计量统计方法,遵循中医学观点,对运用中医理论治疗崩漏的辨证论治临床文献进行研究。3结果和讨论3.1建国以来六个年代总和后崩漏的主要证候构成按降序排列、6个年代总和后累积50%左右计分的百分比的证候构成:定性优先情况下:气虚、血瘀、血热。定位优先情况下:血瘀、血热、肾虚、气虚。可见:从主要证候构成中定性证候与定位证候的比重看,定性证候的比重明显大于定位证候。从主要证候构成中各定性证候的比重看(依据定性优先情况),主要是属于气血辨证的气虚、血瘀、血热。从主要证候构成中各定位证候的比重看(依据定位优先情况),主要是肾虚。3.2建国以来不同年代中医对崩漏证候认识的动态变化:3.2.1证候的动态变化(1)变化不明显的证候定性证候:气滞,阳虚(60年代较低),湿,火热炽盛。定位证候:脾虚(50年代相对较高,60年代较低,70年代后稳定),肝郁,肝火炽盛,肝不藏血,肝阴虚,心血虚,冲任不固,瘀阻胞宫。(2)较明显上升的证候定性证候:血瘀(趋势),阴虚(趋势)。定位证候:肾虚(非常显著)。(3)较明显下降的证候定性证候:气虚(从50年代至70年代下降明显,其后基本稳定)。(4)波动较明显的证候定性证候:血虚(60年代较高,70年代较低),血热(70年代明显高)。3.2.2主要证候构成的动态变化(1)50年代定性优先情况下:气虚、血热、血瘀。定位优先情况下:脾虚、气虚、血热、血瘀。(2)60年代定性优先情况下:气虚、血热、血瘀。定位优先情况下:气虚、血热、血瘀、血虚。(3)70年代定性优先情况下:血热、气虚、血瘀。定位优先情况下:血热、血瘀、气虚。(4)80年代定性优先情况下:气虚、血瘀、血热。定位优先情况下:肾虚、血热、血瘀。(5)90年代定性优先情况下:气虚、血瘀、阴虚。定位优先情况下:肾虚、血瘀、血热。(6)2000~2005年定性优先情况下:气虚、血瘀、阴虚。定位优先情况下:肾虚、血瘀、血热。可见:从主要证候构成中定性证候与定位证候的比重看,60和70年代定位证候的比重较低。从主要证候构成中各定性证候的比重看,血瘀和阴虚呈上升趋势,血热呈下降趋势,气虚变化不明显。从主要证候构成中各定位证候的比重看,并结合“定位优先条件下,不同年代各证候计分的百分比及其动态变化”的情况,脾虚和肾虚呈前者明显下降、后者明显上升的交叉格局。3.3建国以来不同年代中医对崩漏证候认识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3.3.1血瘀可能与50、60年代起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活血化瘀治则研究的逐步开展有关。3.3.2阴虚可能主要源于对肾虚证的逐步重视。3.3.3肾虚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见:(1)中医临床实践的积累;(2)中医通过临床实践积累对崩漏证候理论认识的进步;(3)与50、60年代起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肾本质”、“肾主生殖”研究的逐步开展有关。3.3.4气虚其影响因素可能与医家逐渐认识到肾虚为本,气虚为果,而肾虚证呈非常显著上升趋势有关。3.3.5血虚、血热其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探讨。3.4建国以来六个年代总和后崩漏的主要证候构成与90年代、2000~2005年崩漏的主要证候构成比较两者有明显不同,这也说明了从动态角度进行病证相关性研究,有利于更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医对病的证候认识。3.5创新性本课题首次以崩漏为代表病种,运用计量方法为主并结合传统的文献、理论研究方法,从不同年代动态变化的角度来研究崩漏的证候认识,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从新的角度加深对该疾病证候本质的认识,并初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建国以来中医证候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