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如何科学利用抗奶饲喂犊牛这一问题,研究饲喂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抗奶对犊牛生长性能、血液指标和胃肠发育的影响,探究抗奶经巴氏杀菌后对犊牛的作用;为犊牛的科学培育、抗奶的优化利用、降低犊牛培育成本提供理论依据。(1)饲喂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抗奶对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试验设计,选择3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公犊牛18头,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9头。将患病牛乳进行巴氏杀菌,方法为在63-65℃加热30 min,对照组犊牛饲喂抗奶,试验组犊牛饲喂巴氏杀菌后的抗奶,60日龄断奶,断奶前单栏饲养,断奶后散栏饲养,试验期为180 d。采集巴氏杀菌前后的抗奶乳样,测定乳成分。犊牛的体重体尺分别在犊牛生长期的第3、30、60、90、180 d时测定,并计算平均日增重(ADG)和体尺指数;并每天对断奶前犊牛进行粪便评分,计算其各时间段的腹泻率。试验结果表明,β-内酰胺类抗奶经巴氏杀菌后对乳糖、乳蛋白质、乳脂肪、总固形物、尿素氮、体细胞数和抗生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而抗奶中的活菌总数、大肠杆菌数以及沙门氏菌数均明显地下降(p<0.01)。试验组犊牛在3-60 d期间的ADG显著高于对照组,在60 d时的体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90 d和180 d时的胸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180 d时的体躯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60 d时的腿围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饲喂巴氏杀菌抗奶可显著降低3-10 d和3-60 d期间内粪便评分和腹泻率(p<0.05)。另外,犊牛共消耗226.5 kg牛奶,按当时市场价格3.7元/kg计算,哺乳期内每头牛可节约838.05元。试验结果证明,抗奶经巴氏杀菌后在没有损失营养成分的情况下,大大地降低了抗奶中的活菌数。饲喂巴氏杀菌抗奶可在降低犊牛腹泻率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犊牛的生长性能,节约饲养成本。(2)饲喂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抗奶对犊牛血液指标的影响分别在犊牛饲养期的第7、15、30、60、90和180 d对犊牛进行采血,并测定血中葡萄糖、尿素氮、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浓度,以及免疫指标Ig A、Ig M、Ig G、IL-1β、IL-2、IL-6和TNF-α。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犊牛在60 d和90 d时的血糖含量显著升高(p<0.05),90 d时的血甘油三酯浓度显著降低(p<0.05),15 d时的血尿素氮水平显著提高(p<0.05),7 d时的谷丙转氨酶浓度显著提高,90 d时的谷草转氨酶浓度显著提高(p<0.05);对于免疫指标,饲喂巴氏杀菌抗奶提高了犊牛30 d时的Ig A水平(p<0.05);提高了15 d和30 d时Ig M水平(p<0.05);降低了30 d时的Ig G浓度(p<0.05);提高了15 d时的IL-1β水平(p<0.05),降低了7 d时IL-6的水平(p<0.05)。试验结果证明,饲喂巴氏杀菌抗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犊牛机体代谢,但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很难给出定论。(3)饲喂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抗奶对犊牛胃肠道发育的影响犊牛分别在饲喂期的第60、90、180 d空腹称重后屠宰。测定瘤胃、皱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p H值和各内脏器官鲜重,并计算器官指数;分别取瘤胃背囊、腹囊和小肠组织做切片,观察其形态学变化。试验结果证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犊牛在60 d时的空肠指数显著增加(p<0.05);而两组犊牛在各测定时间点的肝脏、脾脏、各胃室、各肠段鲜重以及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各胃室指数、十二指肠、回肠、结肠和盲肠指数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犊牛瘤胃、皱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以及盲肠内的p H值在60、90和180 d时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犊牛在60 d、90 d和180 d时的瘤胃背囊和腹囊乳头高度、乳头宽度、乳头表面积、粘膜厚度和肌层厚度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对于小肠,饲喂巴氏杀菌抗奶可提高犊牛在60 d时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5),降低90 d时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p<0.05);提高90 d时的空肠绒毛宽度,降低60 d、90 d和180 d时的空肠隐窝深度(p<0.05),提高90 d和180 d时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5);对在各测定时间点的回肠组织形态影响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证明,与饲喂抗奶相比,饲喂巴氏杀菌抗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犊牛的胃肠发育,主要体现在促进小肠形态学的发育。试验结果证明:巴氏杀菌并没有损失抗奶的乳营养成分,但可降低抗奶中的活菌数,提高抗奶的质量;饲喂巴氏杀菌抗奶能够降低犊牛腹泻率,提高断奶前犊牛的生长性能,节约饲料成本;但对犊牛免疫系统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的研究;饲喂巴氏杀菌抗奶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犊牛小肠的形态学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