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cin purpura, HS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小血管的炎症性疾病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上以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节炎或关节痛、腹痛、胃肠道出血及肾炎为主要表现。对于HSP发病机制的研究众多,但观点不尽相同,近年来研究显示其存在着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细胞因子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引人关注;IFN-γ(干扰素-γ)和IL-4(白介素-4)是抗原刺激的CD4+ T细胞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细胞因子,本研究通过测定二者在不同发病阶段的水平变化,以探讨IFN-γ和IL-4在过敏性紫癜儿童外周血中的变化情况,并阐述其临床意义;同时测定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粪便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和大肠杆菌(bacillus coli, E.coli)的数量及B/E值,从微生态学角度阐释肠道菌群失调与儿童过敏性紫癜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益生菌类制剂防治儿童过敏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2010年10月-2011年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科住院的过敏性紫癜患儿37例(A组),符合199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制定的过敏性紫癜(HSP)诊断标准。患儿均为初发病儿,不伴有明显的感染症状和体征,入院前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尿常规未见异常;过敏性紫癜患儿组(A组)中,根据病程分为过敏性紫癜急性期组(A1组)和过敏性紫癜恢复期组(A2组),B组为同期来我院健康查体28例儿童。A、B两组患儿的一般状况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方法: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对测定血浆中IFN-γ、IL-4水平并计算IFN-γ/IL-4;2.应用细菌16S rDNA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粪便中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数量,并计算双歧杆菌/大肠杆菌(B/E)值;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所得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条件者以均数±标准差( X_±s)表示,方差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以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各组儿童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主要检测粪便中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数量及B/E值1.1 A组与B组比较: A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数量、B/E值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见Table 2)。1.2 A1组与A2组比较: A1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低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患儿肠道大肠杆菌数量低于A2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E值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见Table3)。2各组儿童血浆中IFN-γ、IL-4(pg/ml)细胞因子水平变化:2.1 A组与B组比较:A组患儿血浆中IFN-γ水平低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儿血浆中IL-4水平高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见Table 4)。2.2 A1组与A2组比较: A1组患儿血浆中IFN-γ水平与A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1组患儿血浆中IL-4水平高于A2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见Table 5)。3.血浆IFN-γ/IL-4:3.1 A组患儿血浆IFN-γ/IL-4值低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见Table 4)。3.2 A1组患儿血浆IFN-γ/IL-4值低于A2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Table 5)。4过敏性紫癜患儿肠道B/E值与血浆IFN-γ/IL-4值相关性分析示: B/E值与血浆IFN-γ/IL-4值两者之间存在直线正相关关系(r=0.770, P<0.05) (见Fig.5 )。结论:1过敏性紫癜儿童急性期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表现在双歧杆菌数量减少和B/E值的降低。随着临床症状的改善,肠道菌群有所扶正,但落后于症状的恢复,在恢复期肠道菌群仍处于紊乱状态。2 Th1/Th2细胞失衡是经典的过敏性紫癜免疫学机制,反映在自分泌细胞因子IFN-γ和IL-4水平的失衡, IFN-γ/IL-4降低,以Th2细胞分泌IL-4水平增高,Th2应答活跃为其特点。3过敏性紫癜患儿存在肠道微生态的失调和经典的Th1/Th2失衡,表现在B/E值与Th1/Th2细胞分化呈直线正相关关系。表明肠道菌群失调所诱导的辅助型T细胞的失衡贯穿于过敏性紫癜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两者间存在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4本研究结论为临床开发益生菌制剂通过免疫调整,从根本上防治过敏性紫癜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