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默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本质上讲,它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从语义学、语用学、计算机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方面分析幽默现象,但对幽默背后认知机制的解释尚缺乏说服力,也没有相关文献分析《屌丝男士》情景剧。本文尝试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以ECM(事件域认知模型)为理论基础,提出ECM~2模型,并以此为理论框架详细分析《屌丝男士》系列情景剧中幽默背后的认知机制,以期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该模型由两个ECM整合而成,由于幽默现象需要不和谐的产生,而一个ECM内各要素之间并没有不和谐的现象,而是两个ECM融合的结果。ECM作为ECM’的背景出现,为“不和谐”铺垫。由于一个ECM中包含事件、行为、事体、D和C,不和谐会从这几个方面产生,通过ECM中任何一个层面瞬间切换至ECM’中与之相对应的层面,二者互动,引发一种荒谬的效应,从而产生幽默。通过统计笔者发现:行为(22.8%)+事体(28.7%)>事件(25.5%)>C(18.7%)+D(4.3%),原因如下:1.本文将“短篇幽默情景剧”作为研究对象,人物角色较多,角色切换较多,通过不和谐的角色切换达到了幽默效果,能产性较强。2.短篇幽默情景剧以动作表演为主,所以在两个ECM之间动作层面产生的冲突较多,该层面幽默能产性也强。3.人们以“事件域”为单位体验和认识世界,并将其作为知识块储存于大脑之中,幽默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所以事件层面产生的幽默比例较高,但受情景剧之限,幽默能产性比第二层级(行为与事体之和)低。4.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研究显示,范畴的基本层次依靠人最基本的感知能力,不可太抽象或太具体,可向上或向下不断扩展,譬如“飞机”是一个基本层次,人们对其认识较为清晰,而对“交通工具”“喷气式飞机”认识较为模糊。在每一个ECM中,事体与行为为基本范畴,所受关注度最高,事体或行为的特征性或分类性特征次之,也正因如此,事体和行为层面制造幽默的可能性大于低一层级的特征性或分类性特征(C和D)。笔者将所作贡献总结如下:本文首次建立屌丝男士四个系列情景剧的封闭语料库,共342条,其中行为与事体层面最多(分占22.8%和28.7%),事件层面次之(25.5%),C与D层面最少(分占18.7%和4.3%)。本文首次建立ECM~2模型对《屌丝男士》短篇情景剧幽默进行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行为(22.8%)+事体(28.7%)>事件(25.5%)>C(18.7%)+D(4.3%),由于短篇情景剧存在角色切换较多、以动作表演为主等共性,笔者大胆推测,此结论可以适用于大部分短篇情景剧中的幽默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