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和对比两种椎体强化术,即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伴有椎体内真空裂隙征(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IVC)的无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收集了从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经椎体强化术治疗的伴有IVC的无神经症状的OVCFs患者共62例(病椎65个),其中男性9例,女性53例,年龄55-88岁,平均年龄(74.24±8.20)岁。所有病例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随访1-108个月,平均随访(37.55±25.12)个月(末次随访时间点为患者最近一次复查或因出现需要治疗的术后并发症时)。将纳入病例按照手术方式划分为PVP组和PKP组,通过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并对患者进行有效追踪随访。测量和统计术前、术后1天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以及患椎前壁高度占比、局部后凸Cobb’s角,应用SPSS22.0软件,运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分析、评估和对比PVP、PKP两种术式治疗伴有IVC的OVCFs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研究共65个病椎,主要集中在L1、T12节段(64.62%,其中L1椎体21个,T12椎体21个)。所有患椎行CT三维重建均可见椎体内真空裂隙征,其中42椎(64.62%)可见有不同程度的裂隙边缘硬化。通过核磁共振成像判断裂隙内主要成份为气体的病椎有30个(46.15%),主要成份为液体的病椎有35个(53.85%)。MRI显示有神经压迫者有8椎(12.31%),但患者无明显神经症状。有38名患者/39椎行过伸过屈位平片检查,其中34椎(87.18%)可见开口征。行PVP治疗25人/27椎,监测术前、术后1天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7.92±2.12)、(1.72±0.74)、(1.56±0.65)],病椎前壁高度分别为[(68.86±15.20)、(71.17±15.04)、(68.97±14.74)]%,后凸Cobb’s角分别为[(19.88±10.76)、(17.60±10.01)、(17.65±10.06)]°;行PKP治疗37人/38椎,术前、术后1天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7.89±1.68)、(1.97±0.83)、(1.76±0.80)],病椎前壁高度分别为[(62.11±18.47)、(80.22±13.90)、(79.21±14.65)]%,后凸Cobb’s角分别为[(18.78±11.78)、(15.19±10.08)、(16.34±10.41)]°。术后1天两组VAS评分、前壁高度和后凸Cobb’s角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术后1天有所下降(P<0.05),PVP组患椎前壁高度减少(P<0.05),PKP组后凸Cobb’s角略增加(P<0.05);术前各项指标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天、末次随访时PKP组的患椎前壁高度均大于PVP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组间VAS评分、后凸Cobb’s角无显著差异(P>0.05)。骨水泥渗漏发生于椎管内1例,椎间盘8例,椎旁3例,均无临床症状。7例患者于术后平均16.6月发生邻近节段骨折(发生率10.77%)。PVP组骨水泥渗漏和邻近节段骨折的发生率均低于PKP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1例PKP患者于术后1月余发生骨水泥向前移位脱出。1例PVP和1例PKP患者术后CT仍可见少量裂隙但未观察到临床症状。结论PVP和PKP均为治疗伴有IVC的无神经症状OVCFs的有效手段。PKP恢复伤椎前壁高度的效果优于PVP。就术后远期影像学效果而言,PVP可能出现前壁高度丢失,PKP可能出现后凸Cobb’s角增大。手术骨水泥渗漏风险较大,手术过程需小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