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稳定性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有重要作用,并受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它环境因子的影响。然而,目前关于我国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进行综合量化的分析。因此,本研究基于公开发表120篇文献的518对观测结果,采用整合分析系统评价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相关土壤性质(有机碳SOC、黏粒和p H)的影响,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稳定性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有重要作用,并受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它环境因子的影响。然而,目前关于我国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进行综合量化的分析。因此,本研究基于公开发表120篇文献的518对观测结果,采用整合分析系统评价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相关土壤性质(有机碳SOC、黏粒和p H)的影响,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确定了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整合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有显著性的影响(P<0.01)。不同土壤团聚体筛分测定方法对稳定性评价结果具有显著影响(P<0.01),表现为Le Bissonnais(LB)法比湿筛法和干筛法更能体现出团聚体破碎机制的差异性。与农田相比,当土地利用方式为林地时,可以显著增加土壤团聚体的抗消散作用和抗机械破碎作用。总体来看,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时,在我国的低海拔(<1000 m)、年平均温度10-20oC、初育土、坡度10-30o条件下,有利于提高团聚体稳定性。(2)整合分析结果表明,与农田相比,其他土地利用方式整体上可以显著(P<0.01)增加SOC含量31%。当降雨量≥400 mm、土壤类型为铁铝土、土地利用为林地时,对SOC含量的提高更明显。气候类型、海拔和经纬度、年平均温度和植被种植坡度对SOC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黏粒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降低了土壤p H 2.96%。在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1000 m、降雨量<400 mm、年平均温度10-20oC、土地利用方式为果园、植被种植坡度≥30o时,更容易降低土壤的p H值。经度和纬度对土壤p H值没有显著影响(P>0.05)。(3)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系统的展现了团聚体稳定性(SAS)与不同解释变量(影响因子)之间的效应关系。LB法(尤其是FW处理)下,各因子对团聚体稳定性SAS有正向效应,影响程度为土地利用方式LU>土壤性质SP>地理因素GEO>环境水热条件EHC>土壤类型ST。干筛法下,除EHC对SAS有正向效应外,其他因子均产生负向效应,表现为GEO>LU>SP>EHC>ST。湿筛法下,EHC和GEO对SAS产生负向效应,其它因子则为正向效应,表现为SP>EHC>GEO>ST>LU。在不同团聚体稳定性测定方法下,间接影响因子(土壤类型Soil type、纬度Latitude、坡度Slope、经度Longitude和有机碳SOC)通过分别影响直接因子(ST、EHC、LU、GEO和SP),进而影响团聚体稳定性。总体来看,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提高团聚体稳定性,但在筛分方法和影响因素的作用下表现异同。因此,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相关土壤性质进行评价时,有必要结合研究区域的尺度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的考量。
其他文献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大规模的煤炭开采破坏了土壤结构和微生物多样性,影响了生态系统稳定性。为研究晋南某废弃煤矿附近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元素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山西省临汾市某废弃煤矿为研究对象,按照离矿区0m、10m、20m、50m、100m、200m、500m、1000m,布设东南、西北两条采样线,采集每个样点的表层土(0—20cm)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元素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
为改良晋南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及推广藜麦在晋南盐碱地区的种植,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以藜麦为试验对象,设置4个磷水平(P0、P1、P2、P3,即P2O5含量分别为0、50、100、200 mg·kg-1)和3个改良剂水平:G(常规施肥:氮肥200 mg·kg-1+钾肥100 mg·kg-1);GX(常规施肥+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氮肥200 mg·kg-1+钾肥100mg·kg-1+PAM 500 mg·
OR基因被认为是花椰菜中一个显性的自发突变基因,在植物中高度保守。迄今为止,OR基因已被报道不仅促进植物中类胡萝卜素的积累,还可以提高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前期研究表明,过表达拟南芥OR基因可显著提高植株抗旱性,但关于OR基因如何参与植物的抗旱机制还有待研究。本研究分析了7个基因型拟南芥mkk突变体的干旱表型(mkk1~5、mkk7和mkk9突变体),筛选出3种对干旱敏感的mkk突变体并通过其
为了探究修复后汾河湿地氮素的恢复与平衡状态,本研究以人工修复后11年的汾河湿地临汾段(汾河公园)的绿地土壤和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植被下土壤各氮素组分的含量及全氮储量的分布特征以及测算植被层次各树种及其不同器官的氮储量,分析汾河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氮储量分配格局,对修复后的湿地公园土壤氮素恢复水平做出评价,为我国人工修复城市公园湿地生态系统氮储量的研究提供数据支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是世界第三、中国第四大粮食作物,但是马铃薯的种植和生产受到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Rs)的严重威胁。所以研究马铃薯的抗病防御基因在加强马铃薯抗病性和提高品质、产量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渗透素样蛋白(Osmotin-like Proteins,OLP)属于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
针对目前修复后临汾汾河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碳库尚不清晰的研究现状,本研究以汾河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分布的影响,估算汾河湿地公园不同植被碳储量,生态系统碳储量。对修复后的汾河湿地公园土壤有机碳的恢复状况做出评价。旨在为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也为当前汾河公园生态功能恢复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修复后的
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半翅目(Hemiptera)蚜科(Aphididae),是全球范围内豆科植物的主要害虫。近年来,RNAi技术在害虫防治中展示出巨大潜力,且基于RNAi的作物保护技术在蚜虫种群控制方面也展现出了潜在优势。本文以TRV介导豌豆基因沉默体系为基础,构建了豌豆介导RNAi技术沉默蚜虫Chitin synthase(CHS)基因体
我国土壤污染严重,土壤中重金属残留周期性长、不可逆、毒性大,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本实验对晋南地区某钢铁厂(原点)及东西两方向不同距离15个土壤样品进行采集,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对土壤DNA进行提取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序,研究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用平板涂布分离法和平板划线分离法对土壤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以及鉴定,并通过进化实验研究微生物对不同重金属
碳点(Carbon Dots,CDs)作为一种新型碳基纳米材料,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优异的光致发光性能、高稳定性和电子迁移率等优点,使其在药物检测、化学分析、药物输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山西省作为煤炭主产区,煤炭相关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传统煤炭加工效益低,附加值小,限制了煤炭产业链的延伸。因此,迫切需要对煤炭进行深加工,将其制备成新型工业产品,提升其利用价值,促进“高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ssp.)是干旱半干旱区广为种植的牧草之一,适应能力极强,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然而干旱的生长环境是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之一。研究发现施加一定浓度的外源甜菜碱(Glycine Betaine,GB)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物的抗胁迫能力。为研究外源甜菜碱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选用高产大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