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宣城方言的研究成果极少。本文以宣城方言助词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的、得”作结构助词的用法,探讨其语法化的过程,同时介绍其相关成分用法。本文主要采用邢福义先生提出的“两个三角(表-里-值和普-方-古)”和“共时比较”的方法。通过表里验证、语值辨察,求得对这类方言语法事实的深入研究。同时,探究相关语法现象在近代汉语中的表现,研究其与宣城方言有关的演变。在此基础上,将宣城方言与周边方言,普通话进行比较,与相关方言的比较以求同为主,与普通话的比较以求异为主,探讨它们之间的渗透关系,扩大研究视野,发掘方言语法规律。此外,本文还尝试着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如语法化、认知语言学的情态分析法,级次概念等来解释相关语法事实,以期多角度、全面具体地描绘出宣城助词“的、得”的用法和句法分布情况。进而探讨宣城方言的吴语底层现象。全文分四章:第一章,概述。介绍了宣城和宣城方言的概况,并概述了汉语方言助词和宣城方言助词的研究现状,最后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对象、思路和基本观点。第二章,研究助词“的”及其相关成分。主要探讨了“的”作定语标记、转指标记、状态形容词后缀(含状语标记)和语气助词的用法,探讨了这几种不同用法“的”的来源,分析了其中的联系。认为:“的”的这几类用法来源于官话的“的”,是该方言受官话影响,替换了原有的定语标记、转指标记、状态形容词后缀和语气助词“个”的结果,“的”的几种用法之间虽然存在语法化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不是在宣城方言中产生的。本章最后描写了“的”作动态助词的用法,认为“的”表示普通话“着”的意义,来源于“着”的轻读,其与定语标记、状态形容词后缀、语气词“的”是同音词。第三章,研究助词“得”及其相关成分。主要探讨了“得”作结构助词的用法,即“得”后连接可能补语、程度补语和情态补语的用法。接着分析了“得”作构词后缀、助动词、和动态助词的用法,并从语法化的角度分析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即“得”的本字可能就是“得”,宣城方言中的语法事实从方言的角度把“得”的历时演变连接起来,展示了“得”字的语法化历程:助动词→结构助词→构词后缀。第四章,与普通话的同类成分进行比较,并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