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寻根意识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7次 | 上传用户:ffdsfdsadsfaf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根意识是人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寻根”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八十年代的寻根文学上,并且是把它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来看待,而没有将它作为一种人类的基本意识来理解。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寻根意识呈现出与古典文学不同的特征,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进程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理解成为二十世纪以来文学中的重要命题,对于“文化之根”的关注成为一代又一代作家书写的主题,在他们具体的书写中,寻根意识又因为不同的寻根主体,不同的历史语境,不同的寻根旨趣及其目的等表现出不同的面向,呈现出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本文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五四以来寻根意识在文学尤其是小说中的生发契机和重要表现,同时结合个例研究和对比研究,力图作出一个系统化和整体化的观照。导论对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论述。第一章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寻根意识作出概括论述,分别从寻根意识的发生与现代性,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寻根意识产生的历史语境以及寻根意识的不同表现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寻根意识以“追根溯源”为主要特征,虽然从表面词义上有着复古主义的倾向,但实际上是人类身处“现在”,反顾过去,面对未来的一种充满自主性的意识,是对人类“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追问和探寻。中国二十世纪以来将寻根意识从古典时期的朦胧感知上升为理性认知,表现出十足的现代性,在时空意识的转变、亡国灭种的危机、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以及“他者”的启示中逐渐展开自己的多重面向:以进化论为基础的历史现代性焦虑,即对传统文化劣根的挖掘和批判;从本民族生命之根的追寻到重建国民品德,达到“立人”与“立国”的目的;在西方文化热的冲击之下反观民族文化,跨越文化断裂带,重镀民族的自我……寻根意识融入到中国现代性追求与反思中,在文学中被大量书写,论文以鲁迅、沈从文、韩少功为例,探讨了寻根意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丰富表现。这三位作家不但是我所认为的寻根意识的典型代表,而且在寻根意识发展的关节点上。第二章主要以鲁迅为例来探讨寻根意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儿子,鲁迅具有继承者和反叛者的双重身份,他以“历史中间物”来定位自己,以过客和无家可归的文化流浪者来对古老的中国文化之根作出自己的审视,在中国面临西方军事打击和经济压迫的历史情境中挖掘文化的劣根性,以国民性批判为主要切入点来进行。鲁迅的国民性批判理论主要来自于晚清知识者和美国传教士明恩溥,但是鲁迅也依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现实观察,对国民性批判作出了自己的反思,他不仅将国民性批判上升到人性批判,而且将国民性批判作为一种启蒙的策略,并对启蒙本身产生了深刻的怀疑,无论是对启蒙有效性与合理性的思考,还是对启蒙者自身困境的发现,以及他对于民主和科学的反思,都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现代人的自我反思的主体意识。第三章以沈从文为例,沈从文是一个主体意识非常强烈的作家,他的文化寻根意识是在他自我主体性追寻中逐渐发现的,他是五四新文化的被启蒙者,为了追求自己救国救民的梦想而从湘西来到都市,他在城乡文化的巨大差异中发现了城市中的“文明病”,具体表现为生命力的丧失和自然人性的异化。沈从文对于现代文明的救赎性发生了怀疑,转而从湘西文化中汲取雄强的和自由自在的生命活力,作为建构自然人性的重要资源,以美和善来达到重造民族品德、“立人”“立国”的目的。沈从文将对湘西文化的追寻建立在“生命”的思考之上,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他城乡关系探讨的基点,城市与乡村既互相对峙,又互相吸引,在这种对峙和吸引中,沈从文进行了双重病症的发现和改造。沈从文作为城市中的乡下人和乡村中的城里人,始终处于一种文化边缘位置,他以“乡下人”作为自己的身份定位、价值追求和文化尺度,并以“乡下人”为基本的视角来批判城市文明,体现出他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特征。第四章以韩少功为例,说明在八十年代这个激情年代,作为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潮流,“寻根文学”表现为一种集体性出击的特征,经历了文革这个“文化断裂带”的知青们出于对自我主体性的追求,主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寻文学的根,并且主要是从“非规范文化”中找寻已经失落了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具体到韩少功来说,就是以“马桥”为思索的原点踏上“寻根之路”,“马桥”已经成为如同“商州”、“小鲍庄”的文化符号,韩少功的作品可以视为从“马桥”出发又回归“马桥”的过程,《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等作品都可以视为韩少功以“马桥”为中心的延续辐射、不断重写和深入挖掘,集中体现了他对于文化和生命的关注。在寻根文学“求新求变”的整体价值追求之下,韩少功也在“常与变”中进行着自己的精神追求和艺术探索,并且对寻根文学作出了自己的反思,指出了“寻根”口号之策略性的一面。结语对于新世纪以来寻根意识的新表现作出了描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关注重心更多的转移到物质方面,精神又出现了相对贫瘠,经济对于文化的侵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程度发展开来,价值的失落、紊乱和失范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正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呈现出一种整体上的精神危机。在具体的寻根过程中,一方面是文化学者对于“文化之根”的发掘,另一方面是人们对于“文化之根”的时尚化消费,这固然体现着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和渴望,同时寻根意识还出现了一种“回归自然”的倾向,张炜的“融入野地”、迟子建的“自然书写”、方兴未艾的“生态写作”等都是其具体呈现,这是人类在社会快速发展导致的心理失衡、人性异化、以及生存危机中生发出的一种精神补救,表达了作家寻找生命原点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只要我们还处在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语境中,还在继续思考民族命运和人类终极发展目标的问题,寻根就远未结束,未来文学的优秀之作可能从这一意识书写中产生。
其他文献
司法实践中很多案件都涉及到被害人,被害人的行为不同程度影响着司法机关对犯罪行为人的定罪量刑,如犯罪行为发生前被害人承诺在特定犯罪中可以作为阻却违法事由之一,影响到
目的:探讨紫草素对氧糖剥夺(OGD)损伤模型中大鼠原代皮层神经元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0. 02、0. 2、2和20μmol/L)紫草素对大鼠原代皮层神经元经进行预处理,再经OGD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less Sensor Networks: WSNs)是由大量具有无线通信、传感、数据处理能力的传感器节点以自组织形式组成的无线网络,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
<正> 自1961年以来,自拟凉血解毒汤,治疗过敏性紫癜140例,收到较好疗效,兹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77例,女63例,年龄5~10岁者35例,11~15岁者37例,16~20岁者25例,21~40岁者41例,41岁
<正> 近年来,我们在临床上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治疗眩晕病35例,均收到眩晕缓解的满意效果,兹报道于后。临床资料35例中,男性11例,女性24例;年龄:20岁~30岁19例,31岁~50岁16例
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有着独特的制陶工艺。在紫陶工艺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着这样一群紫陶艺人在进行着建水紫陶工艺的传承,但很少有人做系统的研究。我在导师的带领下多
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新闻发布制度的建设,作为新闻队伍的生力军的体育新闻起发布状况为:新闻发布形式多样;发言人素养有待提高.发言人及其机构不但要具有与媒体相关的知识,有善于与媒
目前核电站无线通信依旧采用传统寻呼系统,其并不能满足核电站对实时语音的要求,提出基于Wi-Fi无线网络的实时语音通信。根据核电站对厂区基于Wi-Fi无线网络安全稳定的要求,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流行范围广、致死率高、危害性大,是目前危害我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是美国当代最著名和最具影响力的批评家、理论家之一。布鲁姆对西方诗歌批评和诗学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他对西方文学史中的重要作家莎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