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庙的建筑视觉场研究——以外八庙三种形制寺庙为例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n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至今,中外研究者都持续研究着建筑给人的影响,也因此开创和发展了众多理论来阐述各自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如通过对众多建筑实践经验进行总结而成的中国传统风水形势理论,以及西方建筑师提到的有关城市街道广场空间设计原则的D/H理论,都是在各自的角度定性或定量的描述建筑场。但由于建筑场包含的内容极广,跨越了生理学、心理学、建筑学等众多学科,目前为止的建筑场量化方向的研究一直进展缓慢,且建筑种类和形态随着科技发展逐渐变多样,建筑对人的影响也不能一概而论,前人对建筑场的研究受历史因素限制而不够客观全面,因此对其的研究一直存在着继续深入的可能。  本文通过对人眼生理学和人的心理学研究,以人为主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套量化研究的方法:通过量化研究建筑场的一部分内容——建筑体量对人视知觉的影响,即建筑视觉场的大小和范围,来为建筑场的量化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能性。在本文中,使用参数化软件对复杂空间的众多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以承德外八庙中的三个典型寺庙——溥仁寺,普宁寺和普陀宗乘之庙为案例进行量化研究,通过计算各自建筑群体外部空间的建筑视觉场的大小和变化规律,得到各自形制影响下的寺庙外部空间特点模型,并对比分析不同寺庙的建筑视觉场特点,对我国传统风水形势理论进行量化验证。  通过本文所提的量化研究方法,可以得到更多类型建筑外部空间建筑视觉场的原型,并可以为旧街区改造过程中的控制原则提供数据支持,还可以为之后建筑场的量化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
其他文献
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刺激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高追求。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街道空间理念和表达手法已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街
我国老龄人口急速增加,老龄问题已成为本世纪公认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在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主的中国,亲切、舒适、安全的居住区公共空间是老龄群体颐养天年的重要保证。然而,
城市滨水区的重要价值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随之而来的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设也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热点。在城市滨水区开发逐步转化为世界性现象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的城市决
当代中国大学校园规模日渐扩大,校园内存在明显的“自行车潮”现象。笔者以此为切入点探究其产生的原因。从表象上看是校园人数规模、地域规模扩大等客观原因造成的,从深层次
徽州历史街区是徽州徽商文化和徽派建筑的多重载体,是当地城市风貌的真实反映,是至今仍未远离人们生活的为数不多的文化遗产。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历史街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
深圳城中村被公认为深圳脏、乱、差的典型代表。综合看来,城中村具有三个共有问题:其一,城中村往往难以被外界理解,犹如封闭的孤岛,隔离于城市之外;其二,城中村拥有深圳最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的高速发展与环境的保护、管理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城市建筑色彩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因子,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可谓至关重要。一方面,城市建筑色
刘福泰(1893~1952),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位建筑系主任,近代建筑教育的先驱。早年求学美国俄勒冈大学建筑系,并先后获得俄勒冈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及俄勒冈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
本论文提出街道步行空间序列的概念,着重探讨城市街道中那些集步行交通、商业、休闲、社会交往等多种活动为一体的步行空间。这部分空间位于车行道和沿街建筑之间,既包括道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