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穴位注射高乌甲素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为中西医结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途径。
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穴位刺激联合穴位注射组(S组),穴位刺激组(T组)和对照组(D组)各30例。对照组(D组)于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预防DVT;穴位刺激组(T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穴位注射组(S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及穴位注射高乌甲素联合干预。对比三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于术前,术后1d、3d、7d采集三组患者静脉血样本检测凝血功能指标,于入室后麻醉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h采集患者静脉血样本检测血浆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
结果:(1)最终完成研究方案且观察资料完善的患者87例(D组30例、T组28例、S组29例)。比较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组成、体重、术中输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D组2/30(6.67%)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T组1/28(3.57%)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S组无一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3)凝血指标:三组间患者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7天S组PT、APTT较T组及D组明显延长(P<0.05),且T组PT、APTT较D组延长(在术后第一天显著延长,P<0.05);术后1、3、7天S组FIB较T组及D组明显降低(P<0.05),且T组FIB较D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1、3、7天T组和S组D-dimer较D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1天S组较T组D-dimer明显降低(P<0.05),但术后第3、7天S组与T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4)应激水平:三组间患者入室后麻醉手术前血浆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即刻和术后24h时间点S组COR、ACTH较T组及D组明显降低(P<0.05),且T组COR、ACTH较D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穴位注射高乌甲素能够显著降低围术期应激反应水平,改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对于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穴位刺激联合穴位注射组(S组),穴位刺激组(T组)和对照组(D组)各30例。对照组(D组)于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预防DVT;穴位刺激组(T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穴位注射组(S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及穴位注射高乌甲素联合干预。对比三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于术前,术后1d、3d、7d采集三组患者静脉血样本检测凝血功能指标,于入室后麻醉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h采集患者静脉血样本检测血浆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
结果:(1)最终完成研究方案且观察资料完善的患者87例(D组30例、T组28例、S组29例)。比较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组成、体重、术中输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D组2/30(6.67%)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T组1/28(3.57%)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S组无一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3)凝血指标:三组间患者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7天S组PT、APTT较T组及D组明显延长(P<0.05),且T组PT、APTT较D组延长(在术后第一天显著延长,P<0.05);术后1、3、7天S组FIB较T组及D组明显降低(P<0.05),且T组FIB较D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1、3、7天T组和S组D-dimer较D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1天S组较T组D-dimer明显降低(P<0.05),但术后第3、7天S组与T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4)应激水平:三组间患者入室后麻醉手术前血浆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即刻和术后24h时间点S组COR、ACTH较T组及D组明显降低(P<0.05),且T组COR、ACTH较D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穴位注射高乌甲素能够显著降低围术期应激反应水平,改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对于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