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与英雄诗——精神分析动力学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2006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分析学说自诞生起就引起了许多误解和无数争论,它对社会和人文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对文艺创作和批评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精神分析动力学问题,试图从艺术创作与个人英雄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找出艺术创作最深层的动力机制。这一讨论是在弗洛伊德的学生奥托·兰克,及其后继者诺尔曼·布朗、E·贝克尔的理论脉络里进行的;或者说,是对E·贝克尔出色的理论发展的一个再阐释。在兰克一布朗一贝克尔的理论脉络里,对于艺术家本能的创作冲动,以及我们普通人所面-临的生存的难题,虽然给予了几乎完全不同的解释,但其基本命题都扎根在弗洛伊德的原始精神分析学理论中。其中核心的问题是,那种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普遍存在的英雄崇拜,正是为艺术家反抗死亡和生存困境的最原始的创作冲动。由此,贝克尔认为,无意识、俄狄浦斯情结、梦以及各种神经症症状都与人类英雄主义的本能冲动有根本的联系,而这些在弗洛伊德关于艺术创作的理论中,又被认为是作家创作最根本的动力来源。在肉体与精神、生存困境与死亡恐惧、本能欲望与文明压抑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冲突与对抗过程中,艺术家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证明了他的英雄主义企图。对精神分析动力学的分析不但为我们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动力来源,还对我们重新理解艺术与人性之间的本质关联,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学术界研究杜甫不同时期的议战诗,分析他对历次战乱的不同态度及矛盾心理,以及忠君爱民的儒家思想,很少有人论及的现状,力图从他生逢战乱,身居下位,身在民间,但却具有浓烈的
新文化运动初兴之际,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先后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尤如觉醒的号角,唤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运动。傅斯年同当时有进步信仰
壮族影视文学近年来的崛起,理应受到学界应有的注意,其实翻开壮族影视文学史,就会发现早在50年代它就走向了全国,只是缺乏关注。壮族影视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具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从
鲁迅的作品形象而真实地记录了现代中国特有的民性、民情、民俗、民魂,堪称现代中国人的"人史".同时,这部"人史"又展现给我们一个异常丰富奇特的"动物世界".大量描写动物,是
从二十世纪初至今,魏晋六朝文论一直吸引着诸多论家的视线。作为一个极具意义的课题,这一时期的文论被各家从各个方面加以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这一中国文论史上的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