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文本中的意识形态理论尽管只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一部分,然而这部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诞生的理论著作,其研究意义和价值相当重大。马克思以后的各部著作中所包含的意识形态理论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和不断完善的。《形态》问世后,国内外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的理论专著及学术性论文有很多,不同的专家和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视域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专门性研究和探讨。从国内的研究情况看,理论界多是停留在界定意识形态的概念、辨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一般意识形态概念的区别与联系、阐释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功能、剖析意识形态概念的词性等等,很少有人从文本角度去系统、全面地考察意识形态理论究竟研究到何种程度,研究状况如何,也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成果;从国外的研究情况看,前苏联、东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虽然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没接触到《形态》这本书,但是他们通过其他著作展开了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研究,并且都关注到了意识形态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提出了质疑,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既丰富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容又使之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然而,由于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时候,难免会产生误解和误读。鉴于此,本人试着另辟途径,以“选题新”和“立意新”区别与众,撰写了此文。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从整体上介绍了《形态》的创作基本情况,追溯了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渊源,为进一步解读《形态》的意识形态理论建立了逻辑起点;第二章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对意识形态问题零散的论述,试着挖掘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涵义,以此作为本文的主要内容;第三章通过论析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对青年黑格尔派意识形态观的批判与改造,找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阐发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全面地阐述了《形态》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欧洲、苏联、西方马克思主义(地域性)以及中国所产生的影响与发展,意在表明《形态》的意识形态理论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重大;第五章针对全球化条件下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凸显的现实,论述了《形态》的意识形态理论其文本解读的当代价值;结语部分特别强调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都离不开《形态》中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指导,也表明深入研究《形态》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人站在文本解读的角度,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思维逻辑与历史发展相一致,抽象理论与具体事实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对《形态》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专门化、系统化、理论化的认真梳理和深入挖掘,力求形成一个全面的理论体系,弥补国内外学者意识形态问题研究单一、片面的缺陷;此外,本文运用历史、现实、全球化“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宏观视野,不但对前苏联、东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简要评析,而且还对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凸显的问题进行了条分缕析,全面地论述了当代中国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