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颗粒物是研究大气性质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同时也与人类健康及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大气颗粒物时间及空间分布上的复杂多变性,在评价、预测其生态环境效应时就需具备气溶胶物理化学特性等各方面信息和资料,这其中大气颗粒物数量粒径分布及变化情况等即与之密切相关,因此近十年来在世界许多地区都开展了颗粒物数浓度及粒径分布的观测研究工作。青岛地处山东半岛南端,东、南濒临黄海,是中国东部大陆和海洋的交界处,在春季西北风盛行时,青岛处于亚洲沙尘源区和华北城市群的下风带,大气中首要污染物是悬浮颗粒物,因此在青岛开展大气气溶胶特性和沉降通量的观测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观测了2010年3月~2011年7月青岛大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数浓度,探讨了不同季节、不同气团来源、不同天气过程对颗粒物数浓度谱分布的影响,并与2011年在东、黄海观测的海洋大气颗粒物数浓度谱进行了对比分析,依据观测的颗粒物数浓度初步估算了颗粒物的干沉降速率及干沉降通量。观测期间青岛大气中粒径>0.3μm的颗粒物数浓度为2.7~541.6cm-3,平均为261.8cm-3。随粒径增大颗粒物数浓度逐渐降低,0.3~0.5μm和0.5~0.7μm的颗粒物数浓度约占>0.3μm的颗粒物总数浓度的90%,0.7~1.0μm、1.0~2.0μm和2.0~5.0μm的颗粒物数浓度约占10%。季节变化显示<1.0μm细颗粒物浓度在春季较低;>2.0μm粗颗粒物浓度在春季最高,夏季最低。春季大气颗粒物主要受到沙尘源气团的影响,夏季期间会受到部分海洋气团的影响,秋、冬季主要受到北方陆源气团影响。气团的来源不同会影响到大气颗粒物的粒径谱分布,受南方源气团影响的大气中细粒子浓度较高,受沙尘源气团影响的大气中则是粗颗粒物数浓度最高。不同天气过程对大气颗粒物粒径谱分布影响显著。沙尘发生前青岛大气中<1.0μm的细粒子数浓度逐渐小幅升高,沙尘发生时>1.0μm的粗颗粒物数浓度迅速升高且上升幅度较大,而0.3~0.7μm的细颗粒物数浓度则降低了35%~49%。霾天气发生过程中0.5~1.0μm细粒子的数浓度增长最快,且在霾天气持续过程中,<1.0μm细粒子的数浓度始终保持在高值。降雨使大气颗粒物、尤其是>1.0μm的粗粒子数浓度降低。降雨后大气颗粒物、尤其是细粒子数浓度又很快回升。利用2011年5~6月东海航次和10月东、黄海航次观测了中国近海大气颗粒物的数浓度谱分布,发现5-6月东海大气中颗粒物数浓度为0.1~71.7cm-3(平均14.4cm-3),10月东、黄海大气中颗粒物数浓度为3.2~48.5cm-3(平均12.2cm-3),明显低于观测同期青岛大气颗粒物的数浓度。与青岛大气颗粒物数浓度谱分布基本呈单峰分布(峰值主要出现在0.3~0.5μm的细颗粒上)不同,东、黄海大气颗粒物数浓度谱呈双峰分布,峰值分别出现在0.5~1.0μm的细颗粒和3.0~5.0μm的粗颗粒上,显示了海盐粒子对海上大气颗粒物的贡献。中国近海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受陆源大气颗粒物影响显著,随离岸距离增大,颗粒物数浓度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依据观测的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数浓度,结合文献发表的不同粒径颗粒物密度,估算了2010~2011年观测期间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结果显示青岛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平均为167.7μg m-3,与近年来在青岛直接观测的颗粒物质量浓度相当。依据沙尘发生后不同粒径颗粒物数浓度均呈指数衰减的规律,提出了利用观测的颗粒物数浓度估算大气颗粒物干沉降速率的模型,并结合估算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计算了观测期间大气颗粒物的干沉降通量。结果显示2010~2011年观测期间,青岛大气颗粒物干沉降通量以春季最高(158.8mg m-2d-1),冬季(144.2mg m-2d-1)、秋季(132.6mg m-2d-1)次之,夏季最低(78.5mg m-2d-1)。中国近海大气颗粒物的干沉降通量在2011年5~6月约为42.7mg m-2d-1,10月约为18.8mg m-2d-1。